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1.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为什么要这样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学校的环境布置和主人公读书时一样,到处是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当真回到了学校。说明了军国主义教育遍布所有学校,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2.第二段为什么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3.“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要表明什么意思?“我”当时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答案:这句话说明“我”不明白为什么而“阵亡”。想当英雄,但又不知为什么而战,说明“我”的盲目、糊涂,只不过是希特勒的炮灰而已。4.你认为这篇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巧妙地把一个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里。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伤兵身上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同时从学校的布置暗示了灾难的根源,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战争,巧妙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二、语言运用5.请找出下面文字在用语、语句等方面的三处错误进行改正。《语文学习导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莘莘学子的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的报纸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明年,我报社将不负众望,继续以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向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最近,有些读者来信或打电话反应没收到近期的报纸,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今后我们将用挂号邮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广大莘莘学子”删除“广大”。(2)标点符号,“‘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改为“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3)“有些读者来信或打电话反应……”中的“反应”改为“反映”。(4)“为了避免这类事情不再发生”多用了一个否定词,改为“为了避免这类事情再次发生”。(任选其三即可)6.台湾兰丽化妆品公司为推出祛痘新产品,在电视上做了这样一则广告:荧光屏上显示出七个醒目的大字“只要青春不要痘”,紧接着一位妙龄少女从人群中走来,用扇子遮住了面颊,显得十分忧伤,然后一句副标题进行了阐释“青春是美好的,但恼人的青春痘却令人十分扫兴,既遮不住又躲不掉”。广告语要求简洁、鲜明、生动、独特,将所宣传的产品特点凸现出来。请从广告的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只要青春不要痘”这一广告语的妙处,作简要评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式方面:(1)巧妙地拆分“青春痘”为“青春”与“痘”。(2)关联词“只要……不要……”语气铿锵,态度坚决。(3)语言诙谐风趣。内容、效果方面:(1)爱憎分明,不容置疑。(2)符合青年人的内心期待。(3)激发了青年人的购买欲望。(4)凸显了产品的特定功能和用途。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搪瓷(tánɡ) 甲胄(zhòu)押解(jiě)浑身解数(xiè)B.襁褓(qiǎnɡbǎo)惬意(qiè)挣扎(zhá)包扎(zā)C.挑剔(tiáo)铭文(mínɡ)凝眸(móu)瘦削(xiāo)D.炯然(jǐnɡ)赫然(hè)燎原(liáo)烟熏火燎(liǎo)解析:选B。A项,“押解”应读“jiè”;C项,“挑剔”应读“tiāo”,“瘦削”应读“xuē”;D项,“炯然”应读“jiǒnɡ”。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6
A.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挂衣钩,两扇门上都挂着塘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B.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C.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一个莫明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D.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地耸耸肩膀,胫自走开去。解析:选B。A项,“塘”应为“搪”;C项,“明”应为“名”;D项,“胫”应为“径”。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制,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C.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实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D.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的确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解析:选B。A项,“精制”是动词,在此处应用形容词的“精巧”;C项,“证实”证的是命题的真假,在此应用表对错的“证明”;D项,“的确”应为“确实”。4.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灯火管制还有什么用!”那个陌生的声音喊道。“我问你们,到底有没有死人?”B.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C.躺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冷静地说:“吼也没用,他们没有水了;城市在燃烧,你也看得见的”。D.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解析:选B。A项,“喊道”后的句号改为逗号,一句话分两部分说,中间插入“某某说(道)”,“某某说(道)”后要用逗号;C项,句末句号放到引号里面;D项,“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后面用冒号,表总提,后面是对它的说明(分说)。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透过右边的窗户,让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B.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C.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地左右呢。D.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一个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解析:选B。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相互矛盾,“差不多”“左右”二者删去一个;D项,语序不当,应为“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6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牛奶,”我喃喃地说……6.文段中说老消防队员疲倦而忧伤,肮脏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茬,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反映了送来的伤员之多,令比尔格勒应接不暇,这说明战争对人的摧残,对人的身心的摧残。7.“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在选文中出现了三次,并且还说明是“我们”写下的这段铭文,这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说明法西斯对青少年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欺骗青少年为自己的侵略战争卖命。8.面对自己的伤势,“我失声呼叫”,而“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医生只耸了耸肩膀”,这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说明他们见到这种情况实在太多,已经见怪不怪了,另外也反映出战争的惨烈。(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溜 索阿 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6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9.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10.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找到写牛的相关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11.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且较分散,但每一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其表现的从容、认真、豪迈等的句子就能概括出来。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1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要言之成理。答案:深刻意蕴:6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三、语言表达13.学校举行大型诗文朗诵会,一位同学朗诵完《岳阳楼记》,另一位同学将要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60字左右的串词,要求语言简明得体,衔接自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刚才我们领略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色。(2)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刚转身而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又向我们走来,下面请欣赏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答题。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农民不再面临丧失土地而难以安身立命的威胁。当代的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无序性、边缘性、群聚性等与历代流民相似的特点。许多地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一直在50%以上,个别地方高达80%。一些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城中村”,其中许多违法犯罪分子逐渐形成团伙帮派,向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转变,甚至形成黑恶势力,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许多流动人口正在由城乡流动向滞留城镇转变,在城镇出生长大的流动人口后代很难再回农村。同时还要看到,几乎有1/3的农民工从事建筑及其有关行业,这些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有减速甚至停滞的时候。还有更多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在短期内根本适应不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少人不可能长期在城镇居住。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当前在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存在的问题。(26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则材料在简要介绍当代流动人口的特点之后,集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违法犯罪比较突出,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许多流动人口很难再回农村,但又不可能长期在城镇居住。答题时,除了符合字数的要求外,还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案:①流动人口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②流动人口进退两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