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王凤霞课题及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重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学习难点:同上教学模式或方法:观察、操作、交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体验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引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2、联系生活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引出新课。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出示原图和3张变化后的图形(图1、图2、图3),观察哪一张没有变形?(图3)仔细观察图3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答课件随机出示)图3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说图3是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了。2:1中2、1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然后让学生说图3是原图怎么变化来的。来看刚才的这幅图,(课件出示)图1为什么不是它的放大图?图2呢?(生答)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练一练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要求: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同桌交流放大的方法,然后独立画出)设计依据与意图:创设了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然后出示几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亲历把图形放大的方法。非预设性生成: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邻边,或先确定各顶点。......这自然的生成,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反思与评价:
教学预设3、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如果把这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1:2中的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注意指导语言表述)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得到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交流,再汇报,师板书。(学生发现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形状没有变化,大小变了)4、练一练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课件出示)(1)抢答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放大比,哪些是缩小比?(2)填一填(3)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生答并想办法验证,然后课件验证)刚才的过程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老师解说)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2、小结这节课学得快乐吗?有什么收获?你能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3、课外拓展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思考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一个一般的三角形,按2:1放大,该怎么放大)设计依据与意图:以图形的放大为基础,把图形缩小的方法迁移到图形缩小上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的目的。呈现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预设性生成:学生能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来验证这一结论。反思与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现实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