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教育)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ID:1048774

大小:4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语文组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时数吴妍许曙光2017/12/252017/12/262《一个人的遭遇》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于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宣布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沉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肖洛霍夫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后的伤痛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遭遇,乃至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三、基础知识4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语文组导学案1、生字邂逅()狙击()送丧()雏()喃喃()胳肢窝()窒闷()着想()模样()唧唧喳喳()胡诌()吝啬()如鲠在喉()哽咽()2、近义词辨析:邂逅:萍水相逢:掩蔽:掩藏:震动:震荡:安定:安宁:四、课文研读(一)熟悉课文前情梗概:小说分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与分手,主体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在课文开始前,我们从前情梗概中可以看到:索科洛夫的前半生: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了红军;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找到机会俘虏了德军少校,回到队伍。(二)过渡:今天我们接着来品读索科洛夫回到队伍后经历的一切。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前苏联在电台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们国家后,使许多读者泪飞如雨。听众、读者的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激起了共鸣的泪。而在我们的小说节选部分,也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眼泪。(三)文本研习(关于主人公的眼泪描写):1、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2、为什么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4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语文组导学案3、最后的亲人的失去,使主人公心痛不已,泪已干枯,而遇见凡尼亚为什么竟使索科洛夫又热泪盈眶?(1)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讨论明确]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动作:“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叹了一口气”“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小结:(2)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我”为什么会流泪?(3)为什么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地特别详细?4、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主人公是否从此告别了眼泪,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思考为什么“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5、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索科洛夫是个什么样子的人?6、最后一节中“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7、“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就是单指凡尼亚或索科洛夫吗?4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语文组导学案8、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9、作者创作的可贵之处是什么?详细确切地记录战争中的一切是历史;而许多作家侧重描写战争中敌人的残暴与屠杀,这在战争时期固然重要,但在战后也只剩下了文献价值。反映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才是真正的文学。十月革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苏联的文学作品更多对个人要求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我们觉得个人应该服从历史的总体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具体的个人看作是毫无知觉的芸芸众生,漠视或忽视他们的感受。肖洛霍夫用自己的叙述,描绘出索科洛夫悲愁的眼神、坚忍的内心,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这种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强烈共鸣!五、课堂总结:望着索科洛夫和凡尼亚远去的背影,我们相信如果等待他们的是和平安宁,那么这位伟大的父亲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战胜心灵的创伤,而小小的孩子在这样的父亲身边也会茁壮成长,能够“经受一切”。六、我的收获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