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伯尔
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1917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4、“废墟文学”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开端(开头—§15);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发展(§16—§45);“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高潮、结局(§46—§53):“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美术教室的布置画香蕉门上的十字架发烧、疼打针、热乎乎叫喊胳膊、腿不能动医生注视、低语一、是不是母校二、到底受了什么伤我的手迹!失去双臂和右腿!
讨论:(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动”?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
(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伯尔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
传统性小说是事实性的叙述,读者们好像面对小说家而坐,听他讲故事。小说家坐在窗边眺望,将他所见的逐一传达给我们听。我们只能洗耳恭听,别无他择。主观性小说家把我们安置在窗边,使我们自己也可以向窗外眺望,而且由于他的安排,我们有时好似身历其境,在做梦一样。我们不但是旁观者,而且也是演出者。我们进入书中角色的意识和头脑。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拓展讨论:由“学校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德国文化的深厚,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反人类文化战争的策源地?阅读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