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江南的冬景课型新授开发57级语文组课标要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课程标准分解1.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的关键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学习目标叙写1、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联系多幅冬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3、加强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评价设计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探究式评价教学思路设计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基于人文内涵和选材语文学习工具性方面的适用特征,确定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文本研习强调选文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教师应该紧扣专题的人文内涵,在传统的文本解读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对于本专题来说,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一些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与文学素养;另外,在表达与交流中穿插组织一些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可以作为文本研习学习方式的有机补充,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在本专题中安插修辞类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并训练描写、抒情类的表达能力。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诵读,反复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落实“五动”即“4
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笔写,动情谈”。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进行个人自由诵读,小组间研读的方法,得出本文写了四个画面,四个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的认识,达到初步感受江南冬景之美,从而完成观察、体验的层次;然后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间研读并推选代表诵读,小组讨论得出作者在描写四个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样的个人感受,从而完成思维、探究的层次;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画面进行想象与再造,从而完成迁移创新的层次。这样就形成了感受美,探究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维度,正是“品味语言,全心体验→合作探究,感受真情→拓展阅读,创新迁移”。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教学活动设计导入检查作业,回顾上节课讲授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板书目标修改意见活动之一:研究文本,体会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1、活动过程(1)阅读文章第5~8段,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各有何作用?【答案】 第5段,作者描绘了江南的植被,是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会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是虚写。此处作者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具有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是虚写。作者对雪没有做实景的描绘,而是避实就虚地引用了一些诗句。通过引用古诗,表现了雪景的美丽、酒香的怡人、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雪后冬晨的惊喜。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用语简省精练,但所包含的意象十分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和回味的空间。(2)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好处?明确:巧借诗句的意境,并通过作者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洁,但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既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又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2)设计意图:文章虚实结合的运用,产生效果。(3)评价实施: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4)完成目标1活动之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鉴赏三幅冬景图(1)活动过程一、诵读课文,概括文段含义二、语篇结构分析1、寒郊草木图 景物:芦花、红叶、乌桕、草色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4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 学生活动:据师给出的上联和文本意境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芦花映红叶 下联:点点白桕乱梅花/根边草色漾绿意(笔者试对,仅作参考)2、微雨寒村图 景物:长桥、远阜、枝桠、白雨、乌篷、“红黄”、三五人家、若干酒客等。特点:恬淡幽静、淡雅朦胧 学生活动: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点化这幅冬雨图。 注意点:平仄、韵脚不作要求,只要意境把握恰当,给人一定美感即可。 景的营造与情的抒发须一致。附:《天净沙·秋思》 笔者试对,仅作参考:枯藤老树昏鸦, 长桥水门远阜,小桥流水人家, 白雨乌篷杂桠,古道西风瘦马, 茅舍昏灯酒客,夕阳西下, 暮色渐起,断肠人在天涯。 悠闲客在江村。3、江南冬雪图(1) 鉴赏诗歌营造出的雪景与人性的闲雅的雪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日暮) 晚雪问饮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冬宵) 微雪寻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深夜) 风雪闻归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晨) 深雪报梅学生活动:可请学生试着抓动词,然后拟出雪景与人情交融的词句。(2) 比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又如郁达夫《雨》: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3)评价实施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表现性评价完成目标2活动之三:研读文章,把握文本内容,探究情景交融在文本中的应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将江南的冬景和个人的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答案】 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个人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寒郊散步能感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作者说它是“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作者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门对长桥,窗临远阜…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只乌篷小船”、“几个喧哗的酒客”……作者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写江南雪景,引用大量诗词写了不同时间的雪各具特色……这些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写景抓住“细”、“清”、“真”的特点。“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写江南冬至过后,树叶不能脱尽,清晨老翁小孩仍要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江南冬天的和暖。“清”即中心明朗,情趣鲜明。文章真切描写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即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抓住典型景物——冬草、冬雨,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2)设计意图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3)评价实施表现性评价综述性评价(4)完成目标2、3小结总结全文1、语言特点:清新纯朴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2、画家刘海粟评:“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形”是五幅江南的冬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江南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清新明朗的心境。江南冬景的美景是作者心灵与自然的融合。板书设计路 主观感受教学反思 凄切悲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