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常春藤叶导学案 学生稿 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后常春藤叶导学案 学生稿 丢

ID:1049648

大小:5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咸祥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一、课程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学习自主化。重点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学科指导意见基本要求: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3、积累关于欧亨利的语言特色。发展要求:概括“贝尔曼”形象性格特征。二、知识体系梳理————整体把握,系统形象化。明线——琼珊病危——重生生线索物——最后的常春藤叶人性的光辉暗线——贝尔曼生病——去世死三、基础知识构建————抓牢主干,知识网络化。1、作者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2、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4、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苔藓()蹑()手蹑脚气吁吁()殡()仪馆撒()手咆哮()一筹()莫展一幢()楼窗槛()瞥()见掺()假(2)解释下列词语转弯抹角:不速之客:5 凄风苦雨:一筹莫展:面面相觑:(3)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内时间线索人物、情节十一月一天琼珊病倒四、重点难点突破————深入探究,过程案例化。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并说说自己的看法。2、在小说中,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事物上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匠心。本文中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着怎样的关系?3、阅读语段,概括主人公贝尔曼这一形象特征。①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②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手法:手法:形象特征:形象特征:③读课文第52节:重见贝尔曼④读最后一段手法:手法:形象特征:形象特征:【总结】4、可以说,贝尔曼所画的那片常春藤叶属于他一生的杰作,请问为什么这么说?5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6、关于欧·亨利式的语言:有人认为欧·亨利的语言是“带泪的微笑”,你感受到了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举出文句为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五、情感态度升华————联系生活,教育人本化。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六、课程达标检测————分层巩固,能力具体化。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5 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5 【AC,A.应是紧张心情C.重情守信】  【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