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言的演变教案

ID:1049861

大小: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言的演变作者:吕叔湘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 “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 二 课 时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 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 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 码、泵、硅、砝码……       又如: “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 民主、科学、专政。      音译: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 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 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  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课 时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原句              译文     (1)、吾谁欺?        我欺骗了谁?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2),这两例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序。今天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模仿过去的语序,把它分别说成“我谁欺骗了”“不我了解”,就不难了。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此外,现代汉语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写完”,“把收音机打开”“写完信”,“打开收音机”;“得字式”如:    “打得好”,“写得快”,这些格式古代汉语是没有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许多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这一节简略地谈了古今语法的一些不同现象,接着就指出:     “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形声字三个方面。     (1)、从“第一”到“差别就更大”是写韵部的变化。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今天读起来不顺口?                 ①荣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这四个字按现代汉语语法,只有②③两字韵母相同,①④则分别属于其它韵部,读起来就觉得不顺口。这是按照现代汉语语音读的,如果用古代汉语语音去读它,就会押韵。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由于古人的发音器官不及今人发达,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总的发音数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这四个字在上古都属于“耕”部,的确是押韵的。我们今天读古诗不能误认为现代不押韵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韵。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      (2)、从“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写声调的变化。                  就诗的平仄来说,阴平、阳平(一、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四声)还有入声是仄声。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入声的特点是读的时候短促而不能延长。吴语里还保留着全部的入声系统。《送友人》这首诗读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语音的古今变化。      (3)、从“又其次”,到全文结束,是写形声字的变化。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试着从声旁来推测它的读音和从形旁来分辨它的意义。      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古今的读音变化很大,靠声旁来推测读音,往往不准确,甚至推测不出。如: 凉、谅、晾都有声旁,可是一个也不读jīng      吮吸的吮不读yǔn而读shǔn,槐树的槐不读guǐ而读huái。读音没把握时,必须勤查字典,以免误读。                 小结写作特点:     一、分块说明:               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举例说明(方法):               不少说明文都是从概念出发,先下个定义,然后再解释一番。这样说明事物难免抽象,读者即使通过解释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触它实际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视举例说明。无论是概述,还是详述,根据说明内容的变化,都逐个举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厌其烦地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为了说明“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时,就例举了旧时表示马的名称的十六种概念,还加了注释。说明“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形声字读音的变化等,都举了大量的例子,选的例子又比较典型。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对比说明: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如: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补充作业:     1、指出下面这些字中的形声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字特点。     休、围、尘、潘、想、上、闻、下、指、盲、旦、舟、通。     2、读下面《春日》这首诗,标出它的押韵字的韵母,并说明按照现代汉语的读法,为什么觉得不顺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