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屮心论点的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正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①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②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Z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浒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第二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止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岀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o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口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兀拖沓”变成“简而淡”。(三)木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浒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浒传》屮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四)什么叫“简笔”“繁笔”?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兀拖沓与否,乂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竞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竞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木段的中心,也即木文
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木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1)“文章的繁简乂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肓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止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浒传》、
《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1)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乂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三、教学过程设计(-)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出处是O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o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o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o有时使繁:o简笔与繁笔,0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①鲁智深②镇关西③作者)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如。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10.刘勰,字,南朝梁代的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测试记录:阅读速度:字/分钟理解率:%
阅读效率:字/分钟(-)激疑质疑。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三)精读导引。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岀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冋答的。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岀几条的。(四)疑难讨论。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在木文中的表现如下:①作者认为,繁与简各可有两种情形。简,既可能“言简意赅”,又可能“言简意少”,提倡简练为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繁,有时会“繁冗拖沓”,“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不能笼统地认为繁是“作文病忌”。②写作中“有时用简”,“有时使繁”,用简使繁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③繁简是否适当,主要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不在于是否“有意于繁简”。④除此而外,作者还分析了“写得过长”的原因,在于艺术概括,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问题,从而“提倡简练为之”。综上,作者的分析说理全而、系统,避免了绝对化和片而性,所以称他用了辩证的观点。顺便说一句,本文就是“简练为之”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2.作者为证明“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列举了两方面的实例作证明。简的实例,都出自百万言之多的长篇,都可用繁笔而用了简笔;繁的实例,如鲁猶深拳打镇关西,本来可以“求简”却使了繁,特别是《社戏》的一段,出自一向讲究语言简练的鲁迅,“有意采用繁笔”,“借重啰嗦”。综上,作者引文时只引用最有说服力而又最有代表性的语句,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选用事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典型”。事例典型既有力于论证,乂缩短了篇幅,经济乂实惠。3.引用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引文引语一定得有用,有助于说明或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准确把握原意,不可歪曲和篡改原意;引文或引意应完整,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③引入文章后,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衍、漏、错、别
字,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搞错,并要把引文加上引号。引意不要加引号。④重要的引文、引意,都应注明详细出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人民日报》1981年2月18日(共9分,各3分)2.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11分)3.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吋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10分)4.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即作者所说的“言简意赅”。(共10分,各5分)5.繁笔就是写的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共10分,各5分)6.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共12分,各4分)7.②(8分)8.来自牛活,发诸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共10分,各5分)9.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5分)②“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6分)10.彦和,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共9分,各3分)K小资料》(―)重点内容图示:
槻述论点明确标准各ISKS“简”“繁”不以文字多鳶论各尽苴妙»繁而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