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2.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论述的方法。 二、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 1.导入 : 《诗经》多用一唱三叹的表达方式,唐格律诗则是用简的极致。以此导入 《简笔与繁笔》。《简笔与繁笔》作者周先慎,本文发表于198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简笔”即文章写得简约,语言简洁扼要;“繁笔”即文章写得详尽,表达细致充分。《简笔与繁笔》是篇一题一议的文艺随笔。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文艺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所见所感。行文活泼轻灵,具有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2.字词1: 冗rǒng 多余的 。 沓tà 多而重复 。 赅gāi 完备,全 。 汩 汩gǔ 水流动的样子。 悚sǒng 害怕。 勰xié 协和,多用于人名 。字词2: 繁冗拖沓: 繁,复杂;冗,指多余无用 的;拖沓,形容拖拉, 不爽利。言简意赅:语言简练意义完备。 穷形尽相: 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穷: 尽致。 细致入微: 精细周密至于微小处。 惜墨如金: 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指写字、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练。 用墨如泼: 写文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需要用繁笔, 详细描 述。 汩汩滔滔: 本文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汩汩,水流 的样子(或声音); 滔滔,⑴大水漫流,⑵连绵不断。 各得其宜: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宜的安顿。 各尽其妙: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洋洋,盛大,众多;洒洒,连绵不断。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很害怕。 风行水上:像清风拂过水面 ,形容行文自然流畅。3.自读全文并思考:①文章的中心论点?②作者的主张什么,以及所列举的事例、引用的话语 ,分别说明作者什么观点?③
文中所举事例和所引话语各占的篇幅及好处?4.自读提示: 文学繁荣的今天,许多文学作品只有生活,语言艺术不高,有些还相当粗糙,甚而在创作上有一种求长的倾向。作者并未简单地批评这种现象,他独辟蹊径,以文章繁简的辩证关系为基点,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文章繁简“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令人耳目一新。 5.讨论:①全文的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提倡简练为文。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话则长,无话即短”,文章的繁简、撰著的长短,要根据思想内容、读者对象、社会条件、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具体需要来决定,所谓“文无定法”就包括这方面的意思。 但是,提倡简练为文,还是正确的,懒婆娘的裹脚布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这的确有道理;就是文章里的赘文、累句、浮词,也应当看作欺骗农人的芜草,一概除掉。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段,使文章的表达准确流畅,而臃肿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②作者的主张什么,以及所列举的事例、引用的话语 ,分别说明作者什么观点?先看本文结构: 起点 前人看法――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补充观点――简笔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事例证明 简笔―― “破落”、“日色”、“紧”繁笔―― “三拳”、“看戏”标准、途径――提炼文字与生活创作问题――简淡、繁冗终点 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为文△用例:重点以《水浒传》等的用简与使繁为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 《水浒传》中以“破落“二字和”紧“一字,便点染景象,写出“神韵”,紧扣第一段中的“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等语。――言简意赅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紧扣第一段中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等语。 《社戏》中写“我”早年看戏的,紧扣第一段中的“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和“有时使繁;用崐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以繁胜简△引文:先后以刘勰《文心雕龙》、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关语言,强化自己的观点。观点从前贤语中提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提炼文字、生活 ③文中所举事例和所引话语各占的篇幅及好处? 用例准确精当,篇幅要长一些。作者没有大段抄录例子的原文,只是摘用了最能说明问题的那么几句,且边谈边议,三言两语就点明了例子与所说道理之间的关系。 引前人之论,提出提炼文字与生活的观点。在上文摆出诸例的基础上,其繁简之论已水到渠成,故用语极简,无需赘言。用例稍繁,引言极简。例为主,言为辅;例摆事实,言作定论;例为基础为铺垫,言为概要为收结。 本文还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 ①分析简的两种情况: “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指出前好后不好。 ②
分析繁的两种情况: “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和“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提出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这样的辩证分析,避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也就确然有了真知灼见。 6.思考和练习①相关词语抄写二遍。②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抄写一遍。7.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