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教学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以及写法。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及“为……所”被动句式。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4、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记叙和说明两大部分的关系。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教学难点】1、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自冇科举制度以來,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輝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你知英人吗?能吟其诗吗?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评价文犬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
二、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岁中状元后,做过儿任地方官和京官。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冇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冇着重要地位,而R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懒灭的光辉。2、写作背景徳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干二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人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是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们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徳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白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人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人败,们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徳佑二年(1276年)初,乂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吋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三、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白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冇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丿力的心情和感怀,那么
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叔。它记傲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诃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文学常识1、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阖(具,通“倶S全,都,作副词。)层见错出(见,通“现”。)缙绅(缙,同扌晋,插)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因清闲而烦闷;言行没冇意义而使人讨厌)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占:意气昂扬。今: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3、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而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銘宿(草:在荒野里。銘:在露天下。)LI与北骑相出没(口:每天)吾衣冠(衣冠:穿衣带帽)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呆(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4、句式解析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意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啥"的定语)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5、偏义复词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6、源于木文的成语痛定思痛一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7^一词多义[间]A、名词JIAN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Z间)B、动词JI入N得间奔真卅(机会)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肉食者谋Z,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C、fiin|JIAN安得广夏T•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副JIA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小(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靡1A、动词MI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Z(倒下《曹刿论战》)相如传1=1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嫌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Mf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C、形容词Mi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D、副词MI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如]A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了桥(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B介词绝无冇者,则治Z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8、难句解析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意“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口J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五、内容分析第一部分(1一4自然段)叙述作者艰险的遭遇。——叙述第一自然段:岀使元营的背景和“求救国之策”的动机。两个对比厂“迫修门”——元军攻势凌厉背景T1-“皆不及施”——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厂“莫知计所出”——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崇高精神T-“求救国之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动机:
1、舍身报国——“国事至此,了不得爱身”2、想通过谈判,劝说元统治者退兵,挽救危局——“意北亦尚町以口舌动也”3、想探敌虚实——“归而求救国Z策”在国难当头,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甘冒风险,出使元营,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和口我牺牲的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第二自然段:在元营抗争被扣,被迫北上和“将以有为”的决心。“抗争”“诟虏帅”“数逆贼”表现了凛然不町侵犯的民族气节,他在被扌II的处境中,是始终以国家前途为念("国事彳、刊收拾”表现了爱国精神)C后半段写在被驱北行时的想法,为什么说“分当引决”?“分当引决”是以死报国,足以表明忠贞Z心;为什么又不愿“引决”,因“引决”无助于国运的挽冋,“隐忍以行”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冇为”,这种忍辱负重,符合他“求救国Z策”的初衷,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不愿“引决”,为的也是救国,与其“引决”而无补于国家,不如相机脱身,以担负起“存亡国,继绝世”的重任。第三自然段:从京口脱逃到永嘉的苦难经历。根据事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先写从京口脱逃到真州,与抗元将领相约,以谋“中兴”Z道,是“将以冇为”的具体说明,表现文天祥的乐观精神;再写文天祥脱逃时的困苦处境、挣扎情况与痛苦心情,表现了艰苦而顽强的斗争意志;最后,写幸而得船,历尽艰险,辗转到永嘉。这段曲折经历着墨不多,却扣人心弦。第四自然段:回顾慨叹艰险的遭遇。本段以抒情为主,连用22个“死”字。这一层分三个意思:第一,开头一句以慨叹的语调总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笫二,按时间顺序历数18种自以为必死而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这是“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具体化,是木文的主体。一连串排比句语言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地,充分地抒发了作者愤怒、悲痛错综交织的感情。这18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强不屈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第三,照M开头,不仅归结而且深化全段内容。“死而死矣”表明了自己为国家不惜一死的决心「'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概括以上18个排比句分述的情状;末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无比悲愤的感叹。当他处身于险境时,是“死固付之度外”的,但事后回想起來,身世Z痛,兼以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家国Z痛,其悲痛是无以复加了。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说明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阳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冃的是“将藏Z于家,使來者读Z,悲予志焉”六、简析课文(一)、本文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作者编诗的用意——“使来者读Z,悲予志焉”,他的“志”就是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救国”,第二自然段所说的“将以有为”,第三自然段屮所说的“屮兴”。这种深厚的爱国感情贯穿全篇,渗透在前四段的叙述中,体现在后两段的说明中,这就是前后两部分Z间的关系。(二)、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1、第四段以抒情领起记叙,中间叙写种种危险遭遇时,悲愤Z情凝于笔端,末尾以抒情深化记叙。2、在敘述过程中穿插抒情,如叙述被扣于北营时感叹“而予不得归矣”,叙述颠沛流离于长淮间时抒发“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悲愤之情。3、最主要的:前三段叙述艰苦丿力程的每一阶段,都在关键处表露出深厚的爱国Z情。如第一段叔述出使北营时说“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二段叔述北行吋说“了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第三段叙抵真州,与东西二闸约定连兵大举时说“屮兴机会,庶儿在此”。抒发的爱国之情,在各段叙述中都是点睛之笔。(三)、句式富于变化散行与对偶相结合的句式:“不得已,变姓名,跪踪迹……以至于永嘉。”散行与排比相结合的句式:“呜呼,了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儿矣……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好处:奇偶错综,感情抑扬起落,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四)、动词灵活变化运用笫三段“奔、留、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真实地记录和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危险境遇和复杂变化的心情。“奔”以极快的速度出逃;“变”“诡”写出形势突变,反映作者遇此打击,不得己秘密行动的苦闷心情;“行宿”“宿”“出没”真实写出作者行动的艰险,反映十分痛苦的心情;“避”“出”“渡”“入”写出得船后,快速离开险境,反映急于回到南方组织抗元力量,为国效劳的急切心情。第四段“诋”“骂”“争”确切反映作者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坚持正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梢神,“去”“经”“逐”“如”“过”“坐”“趋”“避”“至”“如”“道”“涉”“出”等丰富而多变化的动词具体反映了作者坎坷遭遇,确切地表达作者九死一生的不平凡的经历。
七、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1、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驳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背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冇议论成分。2、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3、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