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韩晶老师◆教材分析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序言的写法;2、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巧用对比的写法;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古代人物,提高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实嘘词的意思、古今异义;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古代人物,提高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文天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在初中曾学过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元年,国事危急,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1283年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2、文体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第一种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的序。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3、解题。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思考并分析:(1)读课文,根据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3段重在记叙,第4节以抒情为主)。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并从社会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2)文章还有哪里提到了“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第1段。字词句:①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除——授官;萃——聚集。②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④奉使来往,无留北者:被动句。⑤莫知计所出: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所,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觇(chān)——偷偷地察看。探究理解:(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两个对比:背景——元军攻势凌厉;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崇高精神——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朗读第2、3段字词②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立即轻:形-动轻视。①师孟构恶(è)于前(构恶:做坏事)介词结构后置句。②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指被拘留被动句。)③前诟虏帅失信前:名-动走上前数(shǔ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④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来源:Z§xx§k.Com]⑤虽貌敬(貌:名-状表面上。)⑥分当引决(fèn按理,按名分名-状。)⑧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补充: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探究理解1、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样做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到北营,一开始陈辞不屈,意气激昂,震慑了敌方,让对方不敢轻视,但已方出现的叛徒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文天祥被扣压,在估计无法脱身的情况下,他“直诟虏帅”失信,责骂叛徒无耻,只求一死以保名节。2、他只求一死,“分当引决”,按臣子的道理,他理当自杀以保全名节与国家的尊严,但它却“隐忍以行”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明确:“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串译二三段: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朗读第4段。字词:①得间奔真州(jiān名词机会。)②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③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名作状。)④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名-状。)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⑥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⑦天高地迥(远。),号呼靡及(无,不。)探究理解:1、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分析:敌方追捕而己方怀疑,被误为叛徒。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2、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串译4段。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朗读第五段字词②(dǐ)大酋当死(诋:辱骂。)②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为……所表被动。)③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④骑(数千)过其门(定语后置。)⑤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为……所表被动;陵通凌欺侮。)⑥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名-动取道。)⑦境界危恶(è)(恶:困难。)⑧层见错出(见,通“现”。)⑨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探究理解:1、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2、课文第5节连用22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
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串译5段。朗读6段。字词:①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副词jiàn。)②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探究理解:本段用说明了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作为一国之重臣和使者,被押往敌国的都城不选择慷慨就义而是“隐忍以行”,你觉得他选择正确吗?积累补充:1、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边,陆秀夫纵身跳大海,谭嗣同血洒菜市口,史可法在守扬州城时说:如果落入敌手,那将是莫大的耻辱,只有与城为殉,才能保全大节。“士可杀而不可辱”。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古人说,“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2、勾践曾石屋养马,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司马迁曾痛遭腐刑,蔺相如曾引车避匿。对此,怎么解释呢?难道说,这些人都不是志士吗?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人生的大目标,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才是志士仁人的远见卓识啊!朗读7、8段。字词:①之生也幸:死里逃生侥幸;②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合乎义理的行为形—名);③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以前假使;④微以自文于君亲无文饰;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名-动;⑥名曰《指南录》名-动命名;写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串译。
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3.句式富于变化。散行与对偶相结合的句式:“不得已,变姓名,跪踪迹……以至于永嘉。”散行与排比相结合的句式:“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而死固付之度外矣。”五、板书:指南录后序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六、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七、布置作业:1、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2、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