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一、教学目的1.了解序言的写法。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三、教学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3.关于序与跋。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6.阅读分析第一段。(1)字词除:授官。都督:统率。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会:适逢。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纾:缓和,解除。意:估计,料想。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2)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7.课后熟读本段,并预习课文2、3、4段,能够结合注释翻译。第二课时1.导入诵读导入。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1)字词遽:立刻,马上。轻:轻视。慷慨:意气激昂。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前:向前。直:直接,径直。诟:耻辱,怒骂。数:列举罪状。貌:表面分:道理上(2)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3.研读第五自然段。(1)翻译词句: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C.竟使(假使)遇哨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2)思考与探究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3)小结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第三课时1.导入检查背诵导入。2.阅读分析第六段。(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4.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5.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6.词语总结。(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B.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为巡船所物色(搜寻)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五7.总结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8.课后研习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