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人墓碑记》教案

ID:1050285

大小:3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4-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体会本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言句式的译法。3、了解本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1、本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时:四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五人墓碑记》。二、题解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2、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3、有关作者本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三、熟读,疏通字词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2、学生齐读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⑷ 整治,治理。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2)虚词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却行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本句又有何特点?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了。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提纲絜领的作用。第二时: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⑵除掉,去掉。除残去秽。⑶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2、而葬焉:兼语词。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十有一月五人──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使本已波澜起伏的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的妙处。二、研讨三、四段1、齐读三、四段。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三、研讨第三段字词(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3)明确重点实词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讨论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三时:一、探讨第三段内容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与全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二、第四段字词(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实词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3、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4、颜色不少变:脸色。、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虚词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突出五人事迹?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3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第四时:一、第五段实词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带。易,变。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9、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2、亦曷故哉:通“何”。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二、第六段实词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4、视五人之死:比较。、忠义暴于朝廷:显露。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牖,窗子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1、 或脱身以逃:有的人。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①归纳各段要点。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上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明确:既可使行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2、巧妙使用对比。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四、布置作业1、完成后练习。2、完成同步训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