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英]高尔斯华绥1
[学习目标]: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3.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2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3
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4
《品质》: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5
默读思考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6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7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为人物的死作铺垫。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8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9
人物形象小结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10
深刻的小说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11
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12
问题讨论: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13
反馈训练:完成《评价手册》P46---47语段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