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老王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 杨绛(1911-2016),钱锺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评价 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二)人物轶事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同学中闹两派,她不愿学人家讨好两派说“都帮”,宁愿得罪人说“都不帮”;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好奇心。背景链接《老王》写于1984年3月,作者回忆的是“文革”期间“我”与车夫老王交往的一些小事。从时间来看,所写内容既有“五七干校”(1969)之前的,也有回到北京(1972)之后的。“文革”是个荒唐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同时,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引起了她对历史的反思,敦促她去揭示导致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14-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田螺(luó) 2.取缔(dì) 3.镶嵌(xiānɡ)4.伛(yǔ)5.翳(yì)6.骷髅(kūlóu)7.攥着(zuàn)8.滞笨(zhì)9.愧怍(zuò)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提(2)恶(3)骨(4)蹬 (5)乘(6)载(7)症2.语境辨析法(8)小李在散(sàn)步之余,坐在公园里的小石凳上读了一篇优美的散(sǎn)文。(二)写准字形1.2.3.4.(三)用准词语取缔vs取消课本原句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辨析 二者都有使对象不再使用的意思。“取缔”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来说所用的对象都是贬义的内容。“取消”是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即境活用 全省各地查处的违法采砂分子全部被列入“黑名单”,其采砂资格也将被取消,永久记录在案。不予保留的堆砂场坚决取缔,违规设置的堆砂场发现一个,清理一个,不留死角。-14-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文章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明确:(1)老王为“我”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2)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能够准确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2.能够由浅入深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关注生活中的“老王”,关爱弱势群体。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选取平常事表现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一)阅读课文1~6段,回答下面问题。1.阅读课文前四段,分析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答: 明确:(1)老王是三轮车夫,但因为没抓住时机,只能单干,因此“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2)老王没有什么亲人,生活孤苦伶仃;(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3)老王的身体残疾,一只眼睛瞎了,好的那只眼睛也有病,而且还要受到别人的恶意猜测;(第3自然段可以看出)(4)住处破败,生活艰难,没有归属感。(第4自然段可以看出)2.老王帮“我”送人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答: 明确:“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作者一家也受到了影响,但相比之下处境更艰难的老王在这时还不忘关心作者,担心作者没钱看病,这就进一步表现了老王的善良。(二)阅读课文7~22段,回答下面问题。3.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于老王的肖像描写。试结合这些句子简析这段描写的作用。答: 明确:(1)“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从整体上描画了一个将死之人的形象,“镶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的消瘦与不灵活。(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段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3)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14-
这段描写看似在贬低人物形象,实际更能反映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注他人的善良忠厚。4.如何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的含意?答: 明确:①在人情冷漠、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重病给“我”送来鸡蛋,这份情谊是无法衡量的。②作者这样说不仅体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品质,也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感激之情。5.老王送完东西后,“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为什么不说“一手拿着布,一手拿着钱”,却一定要用个“攥”字?答: 明确:老王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不会好起来了,因此把自己的鸡蛋和香油送给钱锺书夫妇表示感谢,可是却又不得不收下同样要表示感谢的杨绛给的钱。“攥”字既写出了他身体的虚弱,又表现出了他当时激动、矛盾的心情。怎样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写法领悟]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的劳动人民,杨绛在文中对他的肖像描写却显得有些“残酷”与“刻薄”。文中描写的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但就是这样近似“残酷”的描写,却一点也不减损老王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丑陋的外表更能反衬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还包括人的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就是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并不是要把人物从头到脚的外形一一加以描述,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及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去描写。有时肖像描写还需融合人物内在性格的简单描绘,使人物的外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统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选好角度写肖像如同摄影取镜头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把角度选好,往往能使人物思想性格突出。有的写正面像,有的写背影,有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须仰视才见”等。2.注意顺序-14-
写肖像,必须一部分一部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使读者的视觉跟随作者的笔去移动,最后在脑中留下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印象。这个顺序有的是从局部到整体,有的是从整体到局部;有的是从上到下,有的是从下到上;有的是从内到外(即从容貌到服饰),有的是从外到内等。不论哪种情况都要注意依照顺序写,不可头一句、脚一句地乱写。3.抓住特征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特征,着力表现这些特征,切忌“脸谱化”或“千人一面”。还要注意突出主要特征,这常常是着重写眼和嘴,特别是眼睛,因为它能“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征”。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抓住其主要特征,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答: 参考答案:她,一个胖胖的女孩,但在我的眼中,她却胖得可爱。她有着大大的苹果脸,眉毛浓淡适中,鼻子大而扁平,再加上嘟嘟的嘴和短短的头发,整个就是一个芭比娃娃的脸,好可爱呢。她笑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大大的兔牙,而且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她的笑容很温暖,很纯真,她的皮肤白而嫩,这仿佛是她脆弱需要呵护的内心世界的一面标签,她永远那么乐观,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伤感的元素。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杨绛笔下的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的所作所为都闪烁着人格的光辉。2.从现实中积累-14-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这位年轻人就是白岩松。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和辐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3.从名言中积累(1)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靠本事。——郑培民(2)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歌德(3)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卡耐基(4)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叔本华(5)使人高贵的是人的人格。——劳伦斯(二)这样运用素材 圣地亚哥说:“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消灭他,但你打不败他!”做人,一旦失去了人格,一旦失去了尊严,那就成了行尸走肉。由此,我想到了曲小雪。她是一个娇弱的中国女孩,可她却不屈地告倒了欺侮她人格尊严的美国佬。当她激愤地讲述她的遭遇时,当她咬牙同最优秀的律师辩驳时,当她撕碎那张支票时,我被这个中国学生的不屈与尊严打动了。我还想到了周总理、季羡林先生,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人格的魅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人格是我们生命的印章,它能清晰地映射出我们心灵的轨迹——品行的优良与卑劣被人格反射着,透视着。[领悟]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圣地亚哥,还是现实中平凡的人物曲小雪、大师季羡林、伟人周总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格高尚! -14-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还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滚动两下,终于伏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又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我撅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就不一样了……”此后又来了几个乞丐,我家的砖就屋前屋后地被搬来搬去。十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他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一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人,过好日子。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佳作赏析-14-
怜悯不幸的人,关爱弱势群体,施舍别人,有时不是很难,但要让接受施舍的人拥有自尊,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爱心了。文章所描述的母亲是一个懂得为他人考虑、尊重他人、具有博爱胸怀、真诚善良、行事方法高明的人。她给乞丐的不是20元钱,而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勇气,是做人的道理。她使一个弱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她用这种高贵的施舍让人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拥有自信,活出自尊,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写作借鉴1.学拟题题目“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深刻,新颖。母亲没有直接给那名乞丐以施舍,而是给他提供了一个以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从而让他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唤醒了他的自尊,凸显了母亲的真诚、善良,善于从精神上关心帮助别人,这种帮助可称为非同寻常的“高贵的”施舍。2.学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乞丐对母亲所作所为的疑惑和搬砖的辛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学佳句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叫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就不一样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搬,“施舍”就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不搬,就是别人同情给你的。4.学照应“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照应了前文“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收到前呼后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原文: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出处: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①。——《天地》注释:①灵:醒悟。[翻译] 知道自己的愚昧,并非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的迷惑,也并非最大的迷惑。最大的迷惑,是一辈子都不了解;最大的愚昧,是一辈子都不醒悟。-14-
[明理知义] 庄子在《骈拇》中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小的迷惑只是做错了选择,如果认识到了错误,这个迷惑还是可以解决的,也仍然可以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对小的迷惑仍然执迷不悟,那么这个迷惑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而人穷其一生都会在这个迷惑中浑浑噩噩。所以说在世俗的迷惑面前一定要警惕,如果在这些迷惑面前丧失本性,就会永远都摆脱不了这些迷惑了。人有鱼池,苦群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不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不能脱,奋③翼声“假假”④。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 ①(yì):通“鹢”,水鸟,喜食鱼。②刍(chú)人:草人。③奋:用力扇动。④假假:挣扎时的叫声。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苦群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译文: (2)群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不啄。译文: 参考答案:(1)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2)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仔细观察,不(飞下来)啄食。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仔细观察,不(飞下来)啄食。时间长了,(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自由自在不(再)被它所吓了。有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扇动翅膀“假假”地叫。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巴金老人一向低调、自爱而谦逊。位于成都正通顺街的巴金故居已经不复存在,对四川省要求予以恢复的消息,老人坚决说“不”。-14-
1986年10月,巴金曾连续写了三封信一再申明:“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表扬。”巴老说,如果一定要有个地方让大家在我过世后来看我,那么就在一块牌子上写“作家巴金诞生于此”。20多年里,巴老把自己的稿费、积蓄源源不断地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慈善机构、灾区和希望工程,每次捐款时他总要对经办人员交代:不留巴金名、不宣传、不报道。[人生教益] 巴金把文学事业看作纯粹的净土,把文学之名当作一条鞭策自己的皮鞭,始终以一个平凡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因其“平凡”,才铸就其伟大。人生宜当做好平凡之事。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要让农村教师获得与城市教师相同的幸福感,离开了这个基础性条件,再好的引援政策,也只是权宜之计。B旅游景区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面子”,也要顾全文化细节的“里子”。若以草率敷衍的态度应付,必然贻笑大方。C.杨绛的散文,描写细腻,又不乏叙事简约,只取生活中趣味盎然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字,却意蕴深长,发人深省。D.每到春暖花开,总有一些不文明的赏花人。他们总是随心所欲地折花、伤花,给美丽的自然风光划上一道道伤疤。解析:选C A项,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用在此处合适。B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笑话。用在此处合适。C项,片言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用在此处合适。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B.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集成,其中不仅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后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更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C.我久久伫立在密林深处,听松涛阵阵,槐香悠悠,耳边仿佛依然能听到父亲那淳朴的话语,心中陡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感伤。D.杨绛在《我们仨》中写了钱锺书和钱瑗从住院到病逝的经过,把现实生活中不忍面对的事实化为凄凉的梦境,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解析:选D A项,“车费减倍”错,减少不能用“倍”,应为“减半”。B项,语序不当,“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后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与“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互换位置。C项,搭配不当,“听”与“槐香悠悠”不搭配,应在“槐香悠悠”前加“品”字。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4-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②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③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⑤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饥饿的风险A.④②⑤③① B.①⑤③④②C.①③⑤④②D.③④①⑤②解析:选D ③紧接题干的文句,陈述到荒岛后的现状,它与题干的文句共同构成一个情境,④是提供选择余地,①是作出选择,⑤是解释为什么会作出这一选择,②是得出结论,因此④①⑤②形成一个符合事理逻辑的句群,故答案为D。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 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答: 解析:仿写时注意两点:一是句式,二是修辞。例句句式为“……就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而在于……”,注意正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示例一)勇气就像一对翅膀,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有力;智慧就像一支蜡烛,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多少,而在于光亮。(示例二)对话就像一条路,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宽窄,而在于顺畅;交流就像一座桥,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平稳。5.以下两幅图是长沙首届邻里节标志征集大赛获奖作品,你更喜欢哪件作品?请从标志中除文字、数字以外的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理由不超过75个字。我更喜欢:理由: -14-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看清标志的构图要素。此外要注意图标的主题是“邻里节”,所以应该从邻里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一幅注意笑脸和两根飘带,第二幅注意房子和心形等。参考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图一。理由:图一标志由两张笑脸及两根飘带构成。两张笑脸紧贴在一起,体现邻里亲密无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两根飘带营造了邻里节的喜庆气氛。(示例二)我更喜欢图二。理由:图二标志由两个“人”变形的两间相邻的房子和一颗心构成。变形的房子代表邻里共同参与创建和谐社区;“长沙”拼音的首字母“C”变形成一个心,象征邻里和睦。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它要求个体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②________________,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一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本语段主要介绍了传承并重塑诚信社会的必要性,①处前文说“诚信是做人之本”,后文则语意一转,“他就难以立身处世”,显然此处应填类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内容。②处前文是说“对内立足于‘诚’”,后文则说“信守自己的承诺”,故此处应填“对外恪守于‘信’”之类的内容。③处前文说“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后文则列举当前一些不诚信的情况,因此此处应填“周围诚信缺失”一类的内容。参考答案:①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 ②对外恪守于“信” ③周遭生活诚信的缺失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理发匠黄荣才 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14-
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老了,就在自己家里等待理发的人上门,哑巴则走街串巷,当起流动的理发匠。后来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不再外出,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个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擦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也就不管哑巴说什么了。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哑巴洗头不用水龙头,而用铝盆,哑巴也不用洗发水,而用香皂,有客人自己带来洗发水,哑巴比画比画,咿咿呀呀,理发的人听不懂,知道哑巴不用,也就算了。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的脸就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地比画,坚决不收。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画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他推出门,比画着该干活去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最后只剩下老张头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村干部告诉哑巴,村里把他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着”。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但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在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还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完了,老张头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里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血管,自杀了,而所有的理发工具还都摆得整整齐齐。(选自《福建文学》,有删改)-14-
7.小说多次写到理发匠每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等情节,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理发匠的认真、敬业;②间接告诉人们理发匠的工作用具简单,工作程式一成不变,表现了他的墨守成规;③为下文写他的顾客越来越少埋下了伏笔。8.理发匠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单概括。答: 参考答案:①热爱自己的职业,认真、敬业;②自尊,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可(赞扬);③善良,不计报酬;④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答: 参考答案:画线的文字运用了比喻手法,把静坐的理发匠比喻成一尊雕塑,形象地描绘了他无事可做时的情态,也暗含着人物的孤独和失落,意味深长。10.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①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抛弃。理发匠的用具、技术等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他招徕不到顾客的主要原因。②身体的缺陷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虽然文中的理发匠也很敬业,但由于他身体的缺陷,使得他不能与外界及时沟通,不能与时俱进,他最终还是失掉了自己的职业。③残疾人照样要有尊严地活着。④要根据别人的需要施以援手。哑巴理发匠真正需要的是村里人对他职业的肯定与支持,而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