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拿来主义主备:胡百雄【学习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学习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2、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3、课文字词: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冠冕(guānmiǎn)堂皇骨髓(suǐ)吝啬(lìnsè)蹩(bié)孱头(càn)礼尚往来:崇尚,重视.自诩:自我夸耀.譬如(pì):比如。二.合作探究: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他占有,挑选。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4、回顾全文,整理思路: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第二部分(8--9):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三、当堂反馈:填写下表:闭关主义表现: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实质:惧外、排外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实质:媚外、卖国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送来主义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抛来≠抛给抛给=送来送来≠拿来二.合作探究: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3).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1问题2论方一角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论证高招①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②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④因果论证(因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我们要拿来)
三、当堂反馈:1、概括中心思想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2、拿来主义具体内涵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态度:占有,挑选方法:使用,存放,毁灭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意义: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