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第11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探究文本研读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领悟学海览胜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写法简析写法借鉴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他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出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国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张俊卿《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科学史之父——萨顿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陈炎陈炎,生于1957年,山东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并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发表论文逾百篇,出版《积淀与突破》《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西方科技优势日益明显,东方文明在科技和物质文化上逐渐地落后于西方,而且距离越来越远。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西方人甚至科学界产生了一股轻视东方文明的思潮,乔治·萨顿站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发展史的高度上,客观地指出这股思潮是极其有害的,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如何看待、评价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中国应如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如何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界乃至中国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在科技方面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许多人便看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zēngchénhàilínglángbèipiánsháojìnzhǔkānpōu
mànwànchéngshèngkéqiào
qiāomàimòqiǎopāopào
渺缈眇忱槊眈耽眈溯塑嘶厮撕
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辨析1.蔓延 曼延蔓延曼延填一填①德国经济状况在半年之内第一次出现回复迹象,显示南欧国家的危机已到了这个欧洲最大的经济体。②“横躺”的挖掘机占据了三条车道,车辆严重拥堵,机动车排起的长龙到了5公里外的西青道附近。辨一辨“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
2.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耸人听闻填一填地球的气候恶化虽比身边的环境污染来得慢些,然而一朝降临,那将是大范围的、灾难性的事件。这绝非,气候变暖后的北极融水,就要将图瓦卢这个国家淹没。如果人类不及时检讨自己的发展方式与日常行为,图瓦卢的悲剧不会是最后的悲剧。辨一辨“骇人听闻”指事情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情)。“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二)词语解释1.词义理解(1)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3)言过其实: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4)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5)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6)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8)以不变应万变:指胸有成竹,沉着应付各种变化。(9)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10)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也作“取长补短”。
辨析:“重蹈覆辙”运用不当,“重”与“再次”语意重复。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针对西方存在的东西方文明极端对立的观点,阐述东西方文明的互补关系,并指出东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作者首先分析不尊重东方文明,会对西方文明产生危害,最后呼吁西方人要忠于客观真理,尊重客观现实,才能够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最终才能够成为更高尚的人。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一文,作者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进行了比较。作者主要是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论证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的,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阅读课文前四段(从开头至“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1.文章第2段“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一句有何含意?[对应考点:理解句意]提示:本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东西方文明的关系,也形象地说明了“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产物。
2.作者认为希腊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对应考点:把握作者观点]提示:原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目的:证明中心论点“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段(从“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至文末),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3.“碰头”一词的使用有何巧妙之处?[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妙处]提示:“碰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东西方文明必然相遇。作者由此在下文中再次强调东方文明所带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4.“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包含了哪些真理?[对应考点:理解语句的含意]
提示:“光明”一词运用了双关、隐喻的修辞手法,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文明始自东方,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都是来自东方的,而科学方法则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句话说明如果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完美地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大放异彩。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5.为什么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试结合全文分析。提示:东西方只有互相学习才能获得双赢。①未来的东方科学将有利于西方;②盲目排斥东方,只能像希腊人那般自取灭亡;③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西方灵感多次来自东方;④东方的伟大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西方。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四、阅读课文第2~6段(从“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到“各有各的长处”),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6.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对应考点:理解句意]提示: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还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7.第6段中作者认为中国足球不能踢出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作者观点]
提示:作者从中西文化资源差异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的体育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制约,不以宣泄肉体的生命力为能事,而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艺术化了,所以体现在强调肉体对抗性质的足球运动上常常表现出文化上的缺陷,因而成绩不够理想。
五、阅读课文第7~8段(从“以上对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到结尾),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8.第7段中作者摆出哪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对应考点:概括要点]
提示:一方面不少人认为,“船坚炮利的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因而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比我们发达”,“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这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这些人仅看到了西方的优点和中国的弱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有人会说,“历史证明,惟有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而工艺和艺术则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这个观点看似正确,实际上这些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传统的本质。
9.如何理解第8段中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价值?[对应考点:理解事物作用]提示:从形而下的层面,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的商品生产,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审美附加值”的问题;从形而上的层面,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的精神寄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10.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弱点?造成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试完成下表。[对应考点: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优势①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弱点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因而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②处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弱点恰恰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艺术与工艺不够发达提示: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原因中国文化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而使体育活动艺术化,科学研究也有工艺的成分。中国文化注重实践,注意人的修养,从而使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人们的为人处世哲学也深受艺术的影响③西方文化重视对生命力极限的探究,他们注重沉醉于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沉醉于人的精神在科学领域的生命力,所以西方文化长于体育与科学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正确看法④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内在的诸元素之间有着一种自组织、自协调的关系,并通过这种组织和协调来满足其基本需求。因此,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我们应该有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1.运用比较的说理方法把两个或两类事物作比较,确定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本文在阐述观点时,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文章第5段拿美国文明有理由骄傲同只有300年历史记载的渺小作比较,观点鲜明。2.善用修辞,语言生动本文虽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语言很生动、形象。例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很形象地表明了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色,指出西方和中国文化各有特点,进而阐述了优势互补的道理,很有条理。在行文中,结构严谨,论述合理。例如,第2段中,分别从“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两方面指出西方文化的长处、优点,很有层次性。2.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这篇课文本是一篇论证性较强的说理文,但作者善于用比喻进行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如果认为文化是一种资源,那么就有其潜在的‘矿藏’”,“中国文化的‘富矿’究竟在哪里呢”。
怎样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提出在世界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凸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了使自己的文化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文化心态来面对这些文化差异,并取长补短来丰富、健全自己的文化。应用角度:“文化交融”“借鉴与发展”“视野”等。
旅游经济≠门票经济又是一年“五一”小长假,各地旅游景区趁机吸金的消息不绝于耳:北京市“五一”小长假旅游收入近18亿,福建旅游收入24亿,四川63亿……与此同时,网友们对国内外景区的门票价格对比后发现,一张湖南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门票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的门票,如果用来参观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都玩一遍还剩100多元”。
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会有一些成本投入,而收回成本以求再发展,就不能不收门票。不过,有一个基本的道理,不少地方至今仍没有弄明白:旅游经济≠门票经济。[热评]多数景点都是国有资源,应该走上更人性化的发展道路,让更多民众享受到公共资源。只有让所有国民都能轻轻松松、堂堂正正,不用逃票就进入景区,欣赏祖先和自然赐予我们的文化自然遗产,那才是社会的进步。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
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构建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赏析]中国文化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西方文化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中西文化“富矿”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强项与弱项,从而使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交流时既不要崇洋媚外,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