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材概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初名臣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折。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魏徵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雅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在疏通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徵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思路方法设计思路:由实及虚,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十思”的内涵,了解其现实意义,赏析其中的名句。课前准备:学生熟悉课文,提前背诵“十思”有关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过程: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4.方法: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5.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设计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徵进谏唐太宗,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徵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徵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的情感。故事导入(教师讲述“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如何?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二.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2.基础积累正音求木之长(chánɡ)浚源(jùn)塞源(s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载舟(zài)壅蔽(yōnɡ)谬赏(miù)词语集释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之:取消独立性。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欲流之远者流:泉流,名词。必积其德义其:他们。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稳固。臣虽下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不念居安思危念:考虑。戒奢以俭以:用,实行,厉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亦:也。以:而,却。凡百元首元首:指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繁:多。盖:大概。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攻取。守:保卫。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流,名词。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盖:因为。以:来。既得志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物:别人。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至亲之人。行路:路人,名词。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而:然而。诚能见可欲诚:(如果)真的。则思知止以安人思:想到。安:使……安,使动用法。念高危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惧满溢惧:担心。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动词,居于……之下。乐盘游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以(之)为。度:限度。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使……谦虚。想谗邪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同毋,不要。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则智者尽其谋尽:形作动,用尽。信者效其忠效:献出。三.信息筛选1.了解“疏”这一体裁形式。明确:“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徵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徵,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2.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即魏徵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明确: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3.通读全文,概括每节的大意。明确: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疏通文言现象,教师引导,归类小结。古今异义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主要的、本来、彻底等。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思,骄傲;今义,尽情。词类活用(1)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则思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宏兹九德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何必劳神苦思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使……辛苦(2)形容词活用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权、大位不念居安思危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想谗邪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邪恶小人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克终者盖寡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则思江海下百川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乐盘游乐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一词多义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怎么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求: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求木之长者追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追求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表原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山峦为晴雪所洗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二.检查预习案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仔细研习。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分析第1段(1)阅读这一段我们发现里面有很多比喻句,找出这些句子,并且说说它们和魏徵论述的重点有什么关系。明确:用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两组两相对比的比喻句。魏徵用这些比喻句就是为了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人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2)由此可见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比喻,把治国的原则,说得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论点的提出并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正反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闪烁着深刻的辩证思维之光。2.分析第2段,说说这一段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一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有了第一段的分析,此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己陈述)明确:先总结历史经验,概括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表明自己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后揭示这是因为在没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虽平庸之辈也知道要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守成阶段,即使是圣明之君也难免得志纵情,傲物结怨。如果失掉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论证中从现象到本质(摆现象——析原因——揭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主要用了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和比喻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分析第3段(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找出这“十思”的内容,要求用原文作最简洁的概括,然后对十个方面进行分类,再概括。明确:十思(十思的实质就是五戒)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①②知足、知止(戒奢侈)③④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戒骄傲)⑤⑥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戒纵欲、怠惰)⑦⑧虑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戒被谗邪蒙蔽)⑨⑩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戒赏罚不公)(2)做到这十思的结果又会如何?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明确:若能做到这十思五戒,就可以“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不以养松乔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这也是魏徵的政治理想。4.分析魏徵进谏成功的原因。唐太宗虽是明君,但“逆圣听”总是有危险的。魏徵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请结合课文语句和论证特点说说这魏徵进谏成功的因素。明确:(1)言语恳切中听,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如,在众所周知的道理前用“臣闻”显得谦逊;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用“承天景命”来表示皇权神授,太宗肩负神圣而重大的使命。这一切都能使对方耳听直言而乐于接受,心悦诚服。(2)善于用比喻来说理,使劝谏生动而直观。如开篇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通俗易懂。(3)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开篇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可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使说理更加透彻。(4)整篇疏里面多用排比句式,铺陈罗列,勾连而下,特别是“十思”部分,气势不凡,这种排比句很利于表现真情实感,容易获得阅读者的认同。(5)善用“也”“乎”“哉”等表感情的虚字,情感富有变化,显得语重心长。特别是结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更可以打动他实行开明政治。四.方法点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名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成为……”的意思。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意思是“使……称臣”,“臣诸侯”可译为“使诸侯成为臣”。(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中的“尊”,翻译成“使……尊贵”。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在充当谓语时,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谁”或“什么”的一种用法。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往往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成什么”的意思。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就是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用作意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是说认为宾语是什么,或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是名词,用作意动,“当年万户侯”,是它的宾语。全句意思是:把当年的万户侯看作粪土一样。(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动词对宾语有“认为”或“以为(以……为)”的意思。如“余颇易之”中的“易”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全句可译为“我认为甚是简单”。3.可见,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发展演化到现代汉语中就是“兼语式”,使动用法是把兼语后面的动词或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意动用法即是把兼语后面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使动和意动都是把兼语式变成“主——谓——宾”形式,使语言精练化。在句子中,要分辨名词、形容词是用作一般动词,还是使动,或意动,就要注意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领会,从上下文来分析。用作一般动词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施行的;用作使动的,其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用作意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施行的。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其特点是都带有宾语。有的虽没有宾语,但从表达的意义上来看,仍可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它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五.能力提升魏徵在文中说“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由此可见他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而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这可行吗?(探讨性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将所学推及现实)明确:魏徵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徵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六.拓展探究◎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参考答案: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选自《大唐新语》)2.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明确:(1)太宗和宇文士及。(2)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七.课堂小结魏徵辅佐太宗17年,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唐太宗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可见他对太宗影响之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逐层领悟了魏徵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大家一定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文言文中还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八.作业设计1.本文虽然写于1000多年前,劝谏的对象是古代的帝王,但其中的某些道理至今仍能带给我们一些生活上、学习上的启示。谈谈它给你的启示。2.背诵“十思”。板书设计(一)(1)“为什么”①重要性:人君权重位大,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必积其德义。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②必要性:历史教训,人君须警惕傲物的可怕后果。(2)“怎么办——“十思”板书设计(二)习题解答1.(1)共,同“供”,“供”为多音字,在句中读“gōng”;(2)“与”为多音字,在句中意识是“结交,亲附”,读“yǔ”;(3)“当”字为多音字,在句中意思是“主持,掌握”,读“dāng”;(4)“塞”为多音字,在句中意思是“堵塞,阻塞”,读“sè”。2.(1)“若”和“使”之间要停顿,“若使”之后不可停顿;(2)“微”和“夫”之间要停顿,“微夫”之后不可停顿;(3)“有善始者”与“实繁”,“能克终者”与“盖寡”之间停顿,“有”之后、“能”之后不可停顿;(4)“岂”后和“易”后停顿可稍长,“其”后停顿不可长或可不停顿。3.(1)“矣”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2)“也”“矣”轻读,“也已”适度重读,全句要表现出烛之武的委屈和牢骚;(3)“乎”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适度重读,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而且隐含着一种挑衅;(4)“哉”适度重读。强调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使文章结尾更加有力。4.略。5.烛之武本来并不被重用,国家有难,国君让他承担重任,他虽心有牢骚和不满,仍然圆满完成了任务。魏徵则主动为国家、为国君着想,不惜冒犯国君而提出中肯建议。两个人虽然身份不同,方式不同,主动被动有别,但都以国家为重,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设计点评针对本课教材集骈散结合、语言激昂、适于诵读的特点,本设计的思路仍是以“读”为主线,立足诵读和研读,以“因声求气”。在诵读中让学生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在研读中让学生体会魏徵耿耿忠心和论辩气势。将魏徵、邹忌、召公三人的进谏放在一起作比较,可以说是本设计的亮点,既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魏徵论辩的技巧,也可以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