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
大智大勇足智多谋威武不屈随机应变能言善辩一、分析形象
二、创设情境对“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司马迁的评论:“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王世贞却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从课文中找依据进行自由辩论。
三、熟悉文本(5)奉璧出使(6-7)献璧取璧(8-9)归璧于赵(10-11)廷争曲直
四、理性思辨
在理性思辨过程,有三个自由发言的环节。自由发言的要求:(1)内容有理有据。必须依据文本、联系背景,从课文和史实中找依据。(2)表达有礼有节。(3)写发言提纲。(4)学会聆听。自由发言的评分规则:(1)严重违反上述发言要求的不计分,一般的发言计1分/次,精彩发言计2-3分/次。(2)分组评比,根据总分评出三个优胜队,分别奖励5分、3分、2分。
1.自由辩论对“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司马迁的评论:“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王世贞却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你同意哪种观点呢?
完璧归赵——“完”而有危思考:当时秦王因两次在群臣面前遭到蔺相如的欺骗,假如他不大度地克制自己,而是要报复,那么会怎么样呢?假如你就是震怒的秦王,你会怎么做?假设分析法(假言推理)秦王大度,“毕礼而归之”。秦王震怒而有克制,遣使责赵王,求赔偿。秦王不克制,师出有名,发兵邯郸
2.达成共识(1)智勇双全以智慧为天下谋划的精神,以勇气为天下担当的气概,以忍耐为天下负载的胸怀。(2)“完”而有危他归璧于赵的对策,走了一步险棋。
3.锦囊妙计假如你是赵国的使者,你如何劝说秦王放弃“易璧”?(可以用文言或白话表述)要给秦王分析“以城易璧”的不可取。必须注意几点:①要符合“赵使”的身份;②要站在为秦考虑的立场;③要让秦王自己作出判断。
璧乃一物件尔,而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居所也。以十五城易璧,则陷大王于重物轻民之不义也。秦,强国也,珍宝尽有之,岂能为一璧之故而弃十五城之民于不顾也?且臣素知大王诚信也,得璧而不予城,因一璧而见笑于天下必不为也。故为大王计,当罢以城易璧之议也。
大王诚爱璧,赵国缺谷,赵王恤民之饥也,愿以璧易谷。大王可予赵谷十五万石,秦之民无怨,赵之民有食,双利也。若大王愿以谷易璧,臣愿质于秦,且秦强赵弱,岂敢逆大王之欢也。谷至赵,赵必奉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心灵对话思想碰撞生存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理性思辨。敢于质疑假设分析法(假言推理)
五、读写结合题目:1.蔺相如“完璧归赵”质疑——“完”而有危2.蔺相如巧说秦王罢易璧要求:1.写第1题,要包括“为什么”和“怎么办”两部分,要用假设分析法。写第2题,故事新编要突出“巧”字,要有生动的情境。2.800字左右。3.下周一交。评比:按优秀作文的篇数选出3个优胜组。
渑池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对付楚国,无暇顾赵
作者司马迁的评论: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