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课 题毫米的认识课 型新授课时分配1课时第 1 课时项 目内 容教 学 目 标知 识能 力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直观认识毫米,理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过 程方 法 让学生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体验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情 感态 度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明确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米尺教 学 流 程评论或修改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预设学生活动一、设置障碍,激发兴趣。 1、同桌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交流反馈。(选择部分估计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的估计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验证? 3、在测量的过程中,体验毫米产生的意义。 学生同桌进行活动 集体交流 讨论怎样表示测量的结果. 采用复习引入法,利用学过的旧知引入新知。
(3)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边演示测量边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够整厘米时,该怎么办?” 生:要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4)引出课题: 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毫米”。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认识“毫米”,与“毫米”交交朋友,看谁最先与“毫米”成为最要好的朋友!(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要求,在测量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讨论怎样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比如:“数学课本的长是差两小格是21厘米。”“数学课本的宽是超过14厘米不到15厘米。”“数学课本的厚不到1厘米。”…… (当然也可能出现有的学生说到“毫米”,如果出现此情况,教师可抓住机会问:“对于‘毫米’,你还了解多少?”引发学生对“毫米”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 学 环 节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 2、学习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师:你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数一数,以求验证学生的发现。(板书:1厘米=10毫米) 合作学习,老师巡视。(2)汇报交流: 生:我发现尺子上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 生:我发现从0到1之间有10个格。 生:1到2之间也有10个格,2到3之间也是……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给于充分的肯定。同时进一步说明:“在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线之间,也就是1厘米之间都有一些较短的线,这些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个小格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 给学生留有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同桌之间先交流自己的发现(2)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1 利用多媒体放大厘米与毫米的关系,使学生看的清楚,理解深刻。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保持手型,同桌互相比一比。 3、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1毫米表示的例子。 4、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四、巩固深化。 1、回应课前,准确表示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分别是多少。 2、完成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共同订正。 五、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总结。 六、课后延伸,提高认识。 师:在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测量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请同学们回去阅读有关“毫米”资料或上网查找! 厘米=10毫米,因为从0到1之间有10个小格。 生:我也是。 生:从2到3之间也有10小格,所以1厘米=10毫米。 …… 2、小组合作,从数学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估计厚度是不是1毫米;再用尺子测量进行验证,不够的要调整到1毫米;然后用手指捏一捏,慢慢离开,感受1毫米;最后数一数有几张。板 书 设 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 课 后 反 思 学生们对毫米的概念较为陌生,所以需多种方法建立直观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感知。厘米与毫米关系比较容易理解,但易和前面所学知识发生混淆,需要在练习中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