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张晓林。一、教学目的:(一) 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二) 能力训练目标 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三) 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要树立积极的姿态 ,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二、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三、教学难点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 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n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n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n(2) 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先王封国不可伐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邦城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驳斥冉有 引周任之言比喻论证 冉有非称职之臣孔子再驳冉有: 实行礼治,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