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教学要求:1、背诵全文,理解文意;2、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思想核心;3、了解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4、了解驳论的方法。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h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孔子生平及简介:孔子(大约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当时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以德服人
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同时兴办教育,历史上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说法。二、背景材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日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落,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
季孙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倒向鲁国公室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子路是季氏的家臣,且参与了攻伐颛臾的谋划。就在这时,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
这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提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人臣应该恪尽职守等政治主张。三、生僻字1、颛(zhuān)臾yú2、虎兕shì出于柙xiá3、固而近于费bì4、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四、疑难句: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固定结构,恐怕。过,动词,责备。与同欤,语气助词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诵读教材,理解文意六、三个成语的出处: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七、简析、鉴赏文章主要记叙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是一篇驳论文。
板书设计第一段议论:孔子的主张(论点):反对讨伐颛臾。其理由(论据)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不可伐;“帮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无权伐。第二段议论:引用名言和形象比喻,指责二人未能尽职尽责。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家臣有责;“虎兕出柙,龟玉毁于椟中”——看守者有责。第三段议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方略):内政——“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外交——“故远人不服,修德以来之”。
七、一词多义是:例1、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2、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疾:例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痛恨)例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3、声非疾也而闻者彰(强)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
过:例1、是谁之过与(过失)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3、且尔言过矣(错误)4、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5、过犹不及(超过,意即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
八、作业(1、)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已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简答题: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用的什么修辞手法?3、本文是一篇驳论,用的是哪一种驳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