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教学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教学方法: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二、简介孔子与《论语》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三、朗读疏通课文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颛臾zhuānyú社稷jì颠diān兕sì柙xiá椟dú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掌握文言实词与句式。2、抄写课文一次,并完成课后练习一、三。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学生的朗读与实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课后练习。二、探讨新课1、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季氏将伐颛臾。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2、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哪句开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应?“求!无乃尔是过与?”(责怪,勃然大怒)4、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5、面对孔子的反对,冉有和季路是如何回答的?“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6、他们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认可了吗?没有,“则将焉用彼相矣”。对他们的自我辩解,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那些话?用了哪些比喻?引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2、预习第三段。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二、探讨新课1、面对老师的批评,冉有、季路是如何应对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2、孔子是如何点破自己的学生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接下来,孔子借此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主张是什么?找出句子,齐读。(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追问: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仁政,以德服人(3)体会孔子的仁者情怀4、最后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什么?这句话点出了什么实质?高度的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道破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5、齐读第三段,体会孔子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深刻的政治眼光。6、尝试背诵第三段。三、总结课文1、归纳主要内容。
2、品味孔子的语言艺术。3、成语积累。4、主题归纳。四、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完成《练与考》。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城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