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韩晶老师◆教材分析《季氏将伐颛臾》是苏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第二板块“经世济民”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及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句式和常用字词;2.理清思路,明晓冉有、季路错在何处,为何颛臾不可伐。[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联系现实,关注孔子的政治主张的现实意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们姑且不论真假,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看看它讲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季氏将伐颛臾》(板书)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明晓冉有、季路错在何处,为何颛臾不可伐。[来源:学。科。网Z。X。X。K]2.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期中蕴含的感情,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3.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三、文本研习1.季氏是谁?颛臾是何地?伐是什么意思?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伐:讨伐、进攻。2.那么孔子认为季氏攻打颛臾这件事是对是错呢?孔子在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了他的态度,这个字出现了三次。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在文中找到答案。明确:“过”。(如果学生回答“求!”也可以。直呼其名加上感叹号说明孔子对于这件事很气愤。)3.请一生翻译“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且尔言过矣”。注意三个“过”的意思不同。4.刚才我们说到季氏将伐颛臾是个错误,是个不美丽的错误,那么为什么它是个“过”,能
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理由有三条: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点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地位角度讲的。追问:如果颛臾有不对之处,季氏能不能对它进行讨伐?【材料】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注释】(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很少.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5.这种做法与孔子的什么思想相违背?礼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6.那么到底是谁之过呢?该责备的到底是谁呢?你们是谁呢?——冉有、季路。[来源:Z.Com]他们是谁?——他们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家臣。7.明明是季氏要伐颛臾,孔子为什么却说“无乃尔是过与”?冉有、季路“过”在何处?他们错在没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8.那么这部分文字中,孔子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告诉冉有、季路他们的确做错了呢?引用论证。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用了一个类比和两个比喻“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显然,这是管理者的过失)来批驳两个学生没有尽到一个谋臣辅佐主人的职责,批评他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用周任的话说就是“不能”。9.面对孔子严厉的批评,冉有和季路是否有辩解呢?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10.颛臾城池坚固,季氏就应该去攻打它吗?强词夺理。站在季氏的立场上,是在为侵略主义辩解。颛臾城池坚固,这本身并不是错,并不成为季氏攻取的理由,冉有只不过是在为季氏攻打颛臾寻找一个借口。11.那么孔子有没有看穿冉有内心的小九九呢?
看出来了,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找借口(名作动)12.聪明的孔子不但看穿了冉有的谎话,也有力地反驳了冉有所说的“忧”,忧不在颛臾,忧在萧墙之内也。这个句子中蕴含了一句成语——祸起萧墙。解释意思。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呢?【引出背景】: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孔子认为季氏的忧患实鲁哀公,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氏。13.我们讲了这么多,一直在讲“过”,那么怎样才能“不过”,不责备呢?齐读第三段孔子的话,找到相关的语句。对内:安和倾对外:修文德14.这是针对谁提出的?——有国有家者。那么冉有和季路呢,他们要怎么做?——相夫子。15.那么但是冉有和季路却没做到,孔子是怎样评价他们的?“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所以,冉有季路错在无德、无能、兴乱。16.冉有和季路这次可谓是大错特错了,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吗?——知道齐读第一段第二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说“有事”,而不是“伐”含糊其辞。分析“有事”与“伐”的区别,为什么不直接说“伐”,而是拐弯抹角?心虚。文过饰非。子夏:小人之过也必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17.明知孔子会反对,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孔子?(按常理,这样重大的军事机密不应该向局外人孔子泄密的。但是,孔子是他们的老师,更是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般的崇敬所以会告诉孔子。另外,作为季氏的家臣,他们不会不知道季氏吞并颛臾的野心。所以,面对孔子第一次的责备之后,冉有不禁推卸责任,把责任丢给了季氏。直到孔子明确指出问题出在他们的失职时,才道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是想伐的。18.冉有、季路的行为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礼治。
【PPT投影】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教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观点,那么在今天,同学们觉得孔子的观点怎么样,请同学们试着评价孔子的观点。四、拓展延伸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呢?最后,老师送一段话给大家!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来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孔子以理服人的说理艺术,并背诵全文;2.对于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等,自己再整理归类;3.课外阅读----南怀瑾《论语别裁》李零《丧家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摆事实先王封国----不可伐帮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七、板书设计:第一次季氏将伐颛臾
讲道理----斥失职引用名言巧设比喻第二次第三次君子品质----斥为人政治主张----明观点揭穿阴谋----洞世事讲道理◆教学反思就如平常上古文一样,先是字词句的解说,再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季氏将伐颛臾》第1.2两段的教学时间非常充裕,学生可以当堂掌握课文的背诵及重点字词,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第三段的教学时间有点紧,对内容也没有很透彻地讲,比如说是“夫如是……而在萧墙之内也”,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虽然在讲解字词的时候,把全文都翻译了一遍,但翻译一遍只是相当于把它变为了一篇现代文,对其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好好解说,从而导致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加大背诵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