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ID:1053561

大小:4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制作:李彦审核杨老师使用时间05.11NO16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一、资料链接 1、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二、字斟句酌: 1、 重要字音:  (1)颛臾(     )(      )(2)社稷(       )(3)何以伐为(     ) (4)虎兕(     )(5)椟(      )(6)无乃尔是过与(          )  (7)冉有(          )(8)柙(          )(9)固而近于费(          )  2、 古今异义词: 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⑵、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⑶、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3、 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 (                    )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        )  ⑶ 且尔言过矣(            )  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          )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          )(        ) 5、 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⑶、是社稷之臣也(                                        )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6、成语积累: ⑴祸起萧墙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共几次对话? 2、孔子从弟子那得知“季氏将伐颛臾”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3、在文中第二段中,孔子的话是什么作用?其中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4、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5、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陈力就列      行列   B.危而不持      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D.安无倾       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4、为下文加标点: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著有《》一书。《》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核心是“”思想。给生字注音: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鸡豚()狗()之畜()数()罟()不入wū()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诵读文章,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第二部分(自然段),第三部分(自然段),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河内()凶()B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D请()以()战喻E填然鼓()之F弃甲曳()兵而走()G多于()邻国【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1)河东凶亦然古义:_;今义:_____。(2)请以战喻古义:__;今义:______。(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①③④B.⑤⑥⑦C.②⑤⑥D.③④⑦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孝悌:非我也,岁也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填然鼓之之:树之以桑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2.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③非我也,岁也——。()④弃甲曳兵而走——。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在原文中勾画批注)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在原文中勾画批注)【知识链接】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3、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4、归纳文章主旨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本文知识点梳理:㈠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直不百步耳()㈡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焉耳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3.非我也,兵也兵:()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5.河东凶亦然然:()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走:()8.或百步而后止或:()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孝悌:()11.非我也,岁也岁:()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13.填然鼓之之:()14.树之以桑之:()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㈢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3.王无罪岁(罪:)4.填然鼓之(鼓:)5.树之以桑(树:)6.谨庠序之教(谨:)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9.请以战喻(战:)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丧死:人)㈣特殊句式翻译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岁也——③非我也,兵也——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例装句A.状语后置句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C.省略句①何也——省主语“”。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幸福没有明天,它甚至也没有昨天,它既不忆过去,也不去想将来,它只有现在。  ——题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只是人们的一种感受。但这决不意味着它是虚幻的东西;相反,你可以看到它与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事物有着密切联系。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一捧粗食,无疑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另一种无比之幸福;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握上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幸福;常受老师的批评,这次得到老师的点名表扬,幸福之情会油然而生;而度过三灾六难、七挫八折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我们常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那只是我们自己抽象的理解而已,往深处探寻,你就会发现那一捧粗食,一泓清泉……  身为子女,多少都会有这种感觉:父母太唠叨了。其实不然。或许大家都没有思考过,如果哪一天你见不到你的亲人,你的父母,听不到他们的唠叨,你是否会有一种失落感呢?失去母亲的人,他会想寻找一个妈妈,失去父亲的人,他会渴望父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能听到父母的唠叨,是幸福的。  身为学生的我们,常常会感叹——学习太重!我也这么认为。可是当我看到某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时,我被震撼了。那是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标题为: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画上一个放牛小儿叼着草,幻想着自己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样子,旁边打着一行字:能读书,真好!而相对的一幅画的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城里学生咬着笔,正做着作业。旁边也打着一行字:乡下人不用读书,真好!乡村孩子渴望读书,而城市孩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原来,能在学校里学习也是一种幸福。  身边的幸福很多很多,不论是家庭里的欢声笑语,还是学习上的互帮互助,不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婚姻上的相知相解,不论……就像屠格涅夫说的,“幸福没有明天,它甚至也没有昨天,它既不忆过去,也不去想将来,它只有现在。”  长路漫漫,过去的已过去,将来的还未到,能握住的是——现在,而能抓住的也只是—— 现在的幸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