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根据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有: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议论文结构: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可分两大类: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例如: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道家法家儒家《论语》《左传》:《烛》《国语》:《勾》《战国策》:《邹》《触》先秦散文
孔子格言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诗》《书》《礼》《易》《乐》《春秋》
《论语》是孔子写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季氏将伐颛臾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A颛臾(zhuānxū)虎兕(sì)出于柙(xi)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B颛臾(chuǎnyū)虎兕(shì)出于柙(x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C颛臾(zhuānyú)虎兕(sì)出于柙(xiá)社稷(jì)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D颛臾(zhuānyú)虎兕(shì)出于柙(jiá)社稷(sù)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思考: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季氏将伐颛臾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思考: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那句开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思考: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应?“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②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③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判断句
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搭配,表反问语气。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比喻: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转折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翻译: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思考:对讨伐颛臾一事冉有、季路真的是“皆不欲”吗?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翻译: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并列
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冉有口心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厌恶。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反对战争。使动用法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主题: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孔子驳斥冉有的观点孔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结构均修文德和安
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特殊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来、安,使动用法①恐怕该责备你吧!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1.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正确,与“非”相对这判断词,是病厌恶、痛恨快、急速疾苦、痛苦 强妒忌
3.止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3.停止禁止、阻止只是、仅仅4.看见召见拜见表被动,相当于“被”xiàn,出现见解、见识
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走过、经过超过错误、过失(名)责备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