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教学讲义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教学讲义ppt

ID:1053659

大小:1.43 MB

页数:72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2.理解课文列出的9个词语意义;归纳4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3.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及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引用成语,运用比喻,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①论语()②颛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椟()正音:请你读读准费() 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正音:请你读读准费()bì 朗读(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季氏将伐颛臾①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②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③“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①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②见,拜见,谒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文: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①求,冉有。无乃······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吧”。②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③过,责备,动词。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④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发语词。者,助词。以为:把…作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是:这。“何以……为?”是反问句式。何以:以何,宾语前置译文: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朗读(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能,就不要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朗读(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夫--句首语气词。固--城郭坚固。为--成为。忧--忧患,名词。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如今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孔子一语道明了季孙的内心深处:季孙真正担心的是住在萧墙内的鲁君。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很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 思考: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孔子的理由是:(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3、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均、和、安。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5、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1、2、3、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整理 1.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2.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 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禁止、阻止只是、仅仅看见见解、见识拜见、谒见xiàn,出现 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走过、经过超过过分、过于错误过错责备拜访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1、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 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安定。 3、相夫子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吾恐季孙之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词类活用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 3、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是谁之过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陈力就列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国家,家庭。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今义:到队列里去。 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责备,动词过错,名词责备,动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安定,形容词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错误,形容词 相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辅佐,动词引出对象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对从在 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这是国家的臣属 3)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又何羡乎!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又羡慕什么呢?又羡何乎?无乃过尔与? 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一、文言实词 1.而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二、文言虚词 3.且(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6.以(1)介词,因为。何以伐为(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三、文言句式 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格言 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名言 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延伸巩固——2、语段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1.尊重并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不违背规定鲁莽行事。给孩子一个遵规守纪的模范。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2.衣着整洁大方,不着背心,不穿拖鞋。给孩子一个美好形象的代言。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3.校内不抽烟,不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随意围观教室。周末车辆接送怠速行驶、禁止鸣笛。给孩子一个卫生静雅的环境。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4.爱护学校环境,不带头踩踏草坪,不带孩子在校园内随地大小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5.主动配合保安做好进出登记和车辆停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会,多提宝贵意见,主动当好学校义工,发挥个人优势,为学校、班级工作锦上添花。给孩子一个鼎立支持的后方。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6.尊重他人,不无理责骂值日生与保安。特别是孩子的人格与尊严,不说侮辱孩子的语言,不无故打骂孩子。 温馨提示家长到校文明礼仪7.当孩子在校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或因自身原因出现问题,家长应理智对待,并承担相应责任,不推诿、推拖、无理纠缠和对学校提出过分要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