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t

ID:1053713

大小:1.97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千秋亚圣 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童年 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成年与晚年时代 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名言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子墓碑 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ɡǔwū衣()帛()鸡豚()狗彘()之畜()túnzhì庠()序xiánɡ饿殍()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者wànɡxù移其粟()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tì 作代词1、指示代词.如“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可译作这,这样。2、代人.如“人皆吊之”【可译作塞翁。3、代物.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土地。4、代事.如“与坐谈,问之客曰”【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之”的用法二.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三、作助词1.定语的标志.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三.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提宾句的标志: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3.做动词:到、往.子将安之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译作[从这看来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烛之武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 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2)动词活用作名词(3)形容词作动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 ①填然鼓之②七十者衣帛食肉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 (2)动词活用作名词①请以战喻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王无罪岁(5)意动用法使…迁移以…为罪 3、特殊句式 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兵也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判断句 (2)介词结构后置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②直……耳直不百步耳。译为“只是……罢了。”③是……也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④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4)固定句式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古今异义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 整体分析课文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转归正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君入瓮)王好战,请以战喻(迂回侧击)整体分析课文2、孟子是如何分析梁惠王的困惑? 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整体分析课文3、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方法来解除他“民不加多”的困惑? 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3、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人物:梁惠王形式:对话孟子困惑(移民移粟)论证方法:设喻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落入瓮中)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斯天下之民至矣施仁政(养民、教民)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展示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小结: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第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散文写作特点: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