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文言句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教学重点】“无乃…与…”,“何以…为”文言句式。【教学难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课时安排】2课时【施教时间】第6周,4、13——15【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案、教材、ppt【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皱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木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二)新授内容:1、背景介绍春秋末期,政治权力下移,多数邦国内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家瓜分了鲁国的公室。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九月,因季平子与邸昭伯的斗鸡事件,鲁国爆发了内乱。《史记•孔子世家》
载:“孔子三十五岁,而季平子与歸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鲁乱。”事情是这样的:斗鸡,是当时贵族们Z间的一种游戏或赌博活动。两主人以鸡相斗,得胜之鸡的主人是赢家。有规定,各方均不得作弊。而季平子却在他的鸡翅膀上涂了芥茉,以便在斗鸡时造成对方鸡视力模糊;而肆昭伯竞在他的鸡爪上装了铁爪。斗鸡结果,季平子鸡败。平子发现了对方鸡爪上有弊,大怒,严斥刷昭伯违规,而那昭伯也不示弱,两方争斗起來,季平子出兵武力占据了那氏的封地。屎昭伯向昭公中诉季平子无礼,要求昭公为他作主,昭公也正有意压一压季氏的气焰,遂出兵攻伐季平子。季平子假装不支,表面求解,昭公不准,形成僵局。拖延时间中,季平子暗请叔孙氏出兵救援。叔孙氏司马问他的家臣:“有季氏没季氏哪一种情况对我们有好处?”家臣回答说:“如果没有了季氏,叔孙氏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叔孙氏司马下令援救季平子攻昭公。这时,正在持观望态度的孟孙氏见有机可乘,也带兵去援救季平子,三家联手攻昭公,昭公大败,被迫逃亡入齐国。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斗鸡之变”。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2、分析课文。(1)角军题: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2)解读课文
①舌交代冉有和季洛(乍席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冬对……采取军事行动。㉑寸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乂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Z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歹IJ,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明确:管理者的过失。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口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徳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Z辞)因为在孔子看來,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
日木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砂比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乂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岀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吋,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四)作业布置课后熟读文章。
板书设计:季Ihlhite|kl:i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IJ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I社稷之臣不当伐J焉用彼相(应尽职)夫子欲之]谁之过(妾尽职)君子品质必为子孙忧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教后记:文选的难度要大于理论知识,但是本文故事情节比较波折,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