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ID:1053853

大小:1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1全文解读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表明,梁惠王对自己的国家管理还是挺满意的,认为自己已经尽心了。魏惠王九年时迁都到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魏惠王也称梁惠王,是很有野心的一个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句话是梁惠王治国手段的具体体现,即关心百姓在灾荒中的生存问题。他认为这是他尽心的结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很关键的问题:他这样好,为什么周围邻国的老百姓不认帐?不踊跃的来投奔自己呢?言语之间似乎很委屈的样子。因为在他看来,邻国的国君并不像自己那样尽心,老百姓在那儿似乎过的也挺好。他就有点不理解了。当时的战国,诸侯间的吞并与反侵略的战争很频繁,百姓的伤亡很大,所以,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增多,是各国国君的当务之急。)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的这句话其实一下就点出了梁惠王的治国倾向:好战。一个好战的国君怎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呢?但孟子并没有先点出来,而是为自己要说的比喻找一个借口,这是孟子的高明之处。)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的由来。孟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自己并不说出真正要说的话,而是通过比喻来让对方去猜。梁惠王好战,用战争作比,他自然就容易猜出。孟子一向好用比喻,这种方法常常诱使问者不自觉的陷入困境。)”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果然就上了孟子的圈套,把孟子心里要说的话自己就说出来了。梁惠王已经陷入困境了。)”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就是这样来解答君王的疑问的,按照上面的问话思路,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论。不知梁惠王听了这话心里怎想,面上是怎样的表情,文中没说,但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下,肯定是很尴尬的,他等于是自找没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嘲讽梁惠王,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马上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地宣传他的治国主张。他推行的“王道”的第一步就是让老百姓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在孟子看来,仅仅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才去救济百姓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就给百姓以生产劳动的时间,不穷兵黩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文中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孟子仍然是继续阐述自己的具体的治国措施,比起上一段来,又进了一步。这里强调的是: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物质生活还要有所提高;同时还要对百姓们进行教化,教他们文化知识和伦理常识。这样施行的“王道”,才能让国君在百姓的心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又用了四个排比句,来阐述他的发展生产措施和教化百姓的方针,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结尾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上文的“王道之始也”形成呼应,并有所发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在这一段中,孟子把当时梁国的现实和梁惠王的所谓尽心暗暗地作了一个对比。富人家中的狗吃人的食物,而道路上却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体,这表明梁国的贫富差别是很悬殊的,而梁惠王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既没有阻止富人的奢侈与浪费,也没及时开仓赈济灾民。孟子在文中又用了一个比喻,来批评梁惠王的推卸责任。最后指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定,才能最终达到百姓越来越多的地步。这也就彻底回答了梁惠王一开始提出的疑问。)2.简要赏析:《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 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全文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孟子和梁惠王展开了一次对话。首先是梁惠王提出疑问:为什么自己国内的百姓不增多?接下来就是孟子的回答。他先用了一个比喻“五十步笑百步”来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其实跟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一些小恩小惠是不能使民加多的,要使民加多,就必须实行仁政。于是以下的谈话就自然而然的说到了他所提倡的政治主张上来。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要求梁惠王实行“王道”,其具体内容是停止战争、发展生产。让老百姓物质生活有保障,安居乐业,“养生丧死无憾”;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倡导文化教育,让老百姓“温饱而知礼仪”;最后,孟子又特别强调君王要对国民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梁惠王所希望的“天下之民至矣”的结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 ,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省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质,凝聚人心,以加强国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这既是“仁政”的丰富内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国家求富强的重要决定因素。孟子还特别指出,“仁政”的重点在君,不在民;实行“仁政”的原动力是“仁心”,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仁道强于霸道,仁道才是正道,才是归宿;要以“礼”塑人,以“仁”修人,以“人”铸人。孟子在论述他的观点时,表面看似乎铺张散漫,实则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从开头的“民不加多”到最后的“斯天下之民至矣” ,前后呼应,画龙点睛。文中他又善用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语言上排比句式的反复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充沛气势,使文章音节铿锵,节奏感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