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高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高三

ID:1053919

大小:1.26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0121201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简介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男女授受不亲孟子名言 ←亚圣府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孟母林神道 孟子故里邹城,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听录音1、注音或写出汉字(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单击朗读 听录音1、注音或写出汉字(1)弃甲曳(yè)兵(2)涂(tú)有饿piǎo(莩)(3)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4)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5)无(wú)失其时(6)谨庠(xiáng)序之教(7)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异读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无,通“毋”(2)颁,通“斑”(3)涂,通“途”莩,通“殍”通假字异读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古今异义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走向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走路,行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厉害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同意,认可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连词无罪古义:不要归咎今义:没有罪过 异读字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yì,动词,穿)(wàng,为王,称霸)通假字异读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动用,击鼓)(“生”“死”为动词名用,译“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名词动用,“为……办丧事”)(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归罪”“归咎”)通假字异读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2.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树之[以桑](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通假字异读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重点习惯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直不百步耳”3.是亦走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有的……有的……”“只……罢了。”“这是……呀。”“这同……有什么区别呢?”通假字异读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习惯句式结构层次 梁惠王曰:“寡人之(助词,无义)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取独)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 思考:为什么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yuè)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助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已经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凭五十步去讥笑一百步,您觉得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让梁惠王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zhēng)结所在。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只要不耽误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尽。细密的渔网不入深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按时节进山林,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为……办丧事)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⑴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wū 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结果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梁惠王自认为的“寡人之用心者”包括这些措施吗?(为什么)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从源头上真正解决生产的问题。王道之始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的蓄养,不要错过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田地能不耽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认真兴办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陈述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却不称王的,没有过这种情况。 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xiángxù 狗彘食(动词)人食(名词)而不知检,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诸侯家的)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啊,是年成不好啊。’这同把人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是武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归顺您了。”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⑶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错误态度正确态度三、阐明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nüè)政,施行仁政。 本段是如何说明君王的态度的?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对比(诸侯贵族)(下层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 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走未施仁政数量不同实质相同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 探究孟子在文中提出了“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 探究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事”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表现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雄辩艺术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3、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 一、结构严谨。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写作特色 2012年12月1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