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笞刑(chī) 粗糙(zào) 轮轴(zhóu)B.镂刻(lòu)菲薄(bó)垂头耷脑(dā)C.恫吓(xià)可恶(wù)牛虻(méng)D.蜷曲(quán)创伤(chuàng)缄默(jiān)解析A项,“粗糙”的“糙”应读“cāo”;C项,“恫吓”的“吓”应读“hè”;D项,“创伤”的“创”应读“chuāng”。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愧是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艺术典范。人物形象的对照,又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B.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界,主要就是通过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传播的。这部以悲剧收场的巨作反应了当时的情景。C.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权利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D.8月16日01时40分,中国成功将全球首棵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解析B项,“反应”应为“反映”;C项,“权利”应为“权力”;D项,“首棵”应为“首颗”。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悄然而生的这样一股社会风气不能听之任之,各级政府必须看到豪赌之风兴盛根源还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B.在8月17日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中国女乒3∶0横扫德国队夺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领奖的九人中,七人会说东北话。C.随着公投脱欧结局逐渐明朗,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周五暗示,美联储在2018年初之前生息的机率微乎其微。D.在《巴黎圣母院》这部浪漫主义小说中,作者处心积虑地为我们塑造了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解析D项,“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大教堂,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B.中国目前每年诞生约八千部长篇小说,但能发表和出版的大约只有二千部,大量长篇小说严重产能过剩。C.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道德文明建设。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道德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D.8月18日上午,泰州市地方海事局结合年度“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活动,举办围绕“廉洁自律”为主题的廉政教育道德讲堂。
解析B项,语序不当,“诞生”“约”互换位置;C项,不合逻辑,可删去“是否”;D项,句式杂糅,把“围绕”改成“以”。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苦 命 人[法]维克多·雨果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她时常寄信。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她一定是那种女人了。”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她有个孩子。”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是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每天早晨,芳汀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的时候,常常木然出神。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您肯出多少钱?”“十法郎。”“剪吧。”她买了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她自己戴一顶小扁帽,遮住光头,仍旧美丽。一天,她又接到德纳第夫妇的信:“珂赛特害了猩红热。假使您不寄四十法郎来,孩子可完了。”她放声大笑。随后,向大门外跑,一面跑,一面跳,笑个不停。她走过广场,看见一个走江湖的牙科医生正对着观众们演说。芳汀钻进人堆去听,也跟着他们笑。那牙科医生突然对着她叫起来:“您的牙齿真漂亮!假使您肯把您的瓷牌卖给我,我每一个出价一个金拿破仑。”“瓷牌是什么?”芳汀问。“就是上排的两个门牙。”“好吓人!”芳汀逃走了。但那人仍喊:“想想吧!假使您愿意,今晚到银甲板客栈里来。”芳汀回到家,出了半天神,跑到楼梯上又去读德纳第夫妇的信。到晚上,有人看见她朝着巴黎街走去,那正是有许多客栈的地方。第二天,邻居玛格丽特走进芳汀的房间,看见她坐在床上,面色惨白,一夜工夫老了十岁。
“耶稣!”玛格丽特说,“出了什么事,芳汀?”“我的孩子有救了,我也放心了。”她微笑着。是一种血迹模糊的笑容,一条红口涎挂在她的嘴角,嘴里一个黑窟窿。她把那四十法郎寄到孟费郿去了。那却是德纳第夫妇谋财的骗局。芳汀把她的镜子丢到窗子外面。她搬进了破楼,没有床,只留下一块破布作被子。她早已不怕人耻笑,常穿着一触即裂的破衫上街。她每天缝十七个钟头,但是一个以贱值包揽女囚工作的包工,忽然压低了工资,每天只给九个苏。她的债主们的狠心也更是变本加厉。正当这时,德纳第又有信给她,说他立刻要一百法郎,否则他就把小珂赛特撵出去,让她冻死在路边。“一百法郎!”芳汀想道,“但是哪里有每天赚五个法郎的机会呢?”“全卖了吧!”她说。(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题目为后加)5.文章第4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解析一般来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展示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章的主题等。要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答。参考答案①写出了冬天阴冷、昏暗的特点,渲染了悲凉的氛围;②暗示了芳汀失业后处境的艰难、内心的凄凉;③为下文芳汀受到德纳第夫妇欺骗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④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6.请理解文章第5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解析这句话是比喻句,把生活比作两间屋子,理解句意重点在于对“暗”“黑”的理解。参考答案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有一点希望的贫苦生活,一种是令人绝望的悲苦生活,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7.文中三次写到镜子,分别表现了芳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当时人物的心情。首先确定三处描写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揣摩芳汀的心理。参考答案第一次表现芳汀找到工作、生活安定后的满足、快乐;第二次表现芳汀失去工作、债主紧逼时的自怜、酸苦;第三次表现芳汀卖掉头发和牙齿、身处绝境时的悲苦与绝望。8.请结合全文探究芳汀命运悲惨的原因。解析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里面既有芳汀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有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及人们的冷漠、自私等。分析时要从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具体作答。参考答案①芳汀自身性格软弱,忍让迁就,不知抗争;②德纳第夫妇贪得无厌的欺诈,债主的步步紧逼,同事、房东等人的冷漠;③社会的残酷、黑暗。三、语言表达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解析仔细审读原句,句中包含如下几方面的信息:一是巴黎之行让“我”对雨果有了更深了解。二是雨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贡献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促成著作权保护机构的建立,二是促成保护公约的制定。可将每个信息改写为一个句子。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10.下面是一幅图片,请根据你对图片意蕴的解读,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能够体现意蕴的词;②根据意蕴展开描写;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60字。
这是一只 的小鸟。 解析这是一道描述图片的题目,首先把题目填写完整,然后围绕题目进行描述,注意题目“意蕴”和“修辞”的要求。参考答案示例①:这是一只孤独的小鸟。 苍茫的夜色中,远处的电线杆孤独地挂在天穹,与黑色融为一体的鸟静静地立在那儿,无声,无息,偶尔扇动着翅膀,掀起阵阵凉风,哀鸣声不间断地从它的喉间发出。良久,它仿佛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与孤独融为一体,犹如一位思考者。示例②:这是一只孤单的小鸟。 灰色的天空背景下,它就像一个孤独者,双眼凝视着这片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天堂,还记得往日,它与小伙伴在湛蓝的天空下畅谈未来美好的梦想,它们拥有矫健的双翅,能在天空下自由飞翔,但如今只剩下它了,人类的密网无处不在,它不能也不敢随意地飞翔,今后它又该飞向何方呢?示例③:这是一只自由的小鸟。 微风中,她独自站立,俯视着地面上的一切,目光高傲而清冷。因为没有鸟笼的束缚,与自由相比,优越的生活显得那么渺小。心之所向,双翅一挥,便可在天地间留下无拘无束的痕迹,去往梦想的远方。备课资源链接一、《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主人公伽西莫多是一个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伽西莫多,在伽西莫多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当敲钟人。伽西莫多忠于职守,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1482年1月6日,这一天是巴黎的主显节和愚人节。外貌奇丑的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王。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表演了舞蹈,她的美貌和舞姿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副主教克洛德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顿生歹念,指使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于是被判鞭刑。在伽西莫多受刑的过程中,爱斯梅拉达却不计前嫌送水给他喝。从此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感激不尽。自从被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了之后,爱斯梅拉达就爱上了他。克洛德不由得妒忌万分。于是在二人约会的过程中,用匕首刺伤了弗比斯,却诬蔑是爱斯梅拉达所为。爱斯梅拉达被判绞刑。副主教于是趁机表示只要她爱他,就可以免除一死。但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爱斯梅拉达最终被绞死。伽西莫多也终于看透了克洛德的丑恶灵魂,在把克洛德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她死去。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在其《巴黎圣母院》中,他将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极至。《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含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
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映衬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