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节选课件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欧阳修司马迁杜甫猜一猜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目标展示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朗诵课文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2、理清文章的内容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谄媚之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被(当世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疾病伤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译文:(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暗指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近的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端方正派的人不被(当世所)容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来超脱于尘埃之外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屈原与端午节
为什么作《离骚》?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文章有没有就《离骚》的内容、写法作介绍?内容:《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相结合: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楚国衰败的原因王听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由于疏远贤臣,听信小人言,楚国此时已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词类活用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动,阐明名作状,像蝉一样
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罹”,遭遇通“返”,返回通“现”,表现通“旨”,旨趣通“浊”,污浊
特殊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情境式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9.其文约,其辞微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青春期心理卫生主讲:熊宜勤青春期指个体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相当于一个人的中学时期
青春期生理发展的特点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性器官与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成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
性发育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刺激青少年成熟意识的觉醒带来许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青春期心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学习心理的发展需要和情感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NEXT
认知的发展有意注意充分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与转移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充分发展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BACK
学习心理的发展逐渐形成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都得到发展学习兴趣更加广泛,带有更大的分化性与选择性学习态度有明显的个别差异BACK
需要和情感的发展青少年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认识与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的情感强烈,具有冲动性、爆发性,也具有内隐、不外露的特点BACK
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对自我进行分析表现出自我认识的兴趣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成长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增长BACK
社会性的发展社会积极性有了明显发展社会交往扩大,内容更趣复杂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