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轼——《蝶恋花》

ID:1055016

大小:28.3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轼——《蝶恋花》篇一:苏轼《蝶恋花》赏析苏轼《蝶恋花》赏析龚玥2021050207摘要:清新婉丽如此诗,上片写境,下片抒情,隐显顶真,回味无穷。“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关键词:晚春/隐显/顶真/矛盾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人生能有几回情!一、晚春之景词的上片是写景,且寓情于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枝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既写了衰亡,亦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形成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之景,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波。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名时间是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把他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漂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牲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到处都由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样美好的事物正像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烦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即是道路。在道路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他又该是个“佳人”。在古代,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抑郁。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却使他扫兴。悄,寂静无声的意思。这里,不仅笑声逐渐不见,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的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里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抑郁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抑郁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到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即下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第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阙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且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二、矛盾之情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阙之间,往往体现出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参考文献[1]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郑孟彤,李儒炯,王春煜.苏东坡词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自评:90分篇二:苏轼《蝶恋花》鉴赏苏轼《蝶恋花》鉴赏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他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而苏轼在他的《蝶恋花》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蝶恋花》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残花”说明红花已经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伤感之情更弄,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鼓励、培养文人后辈,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幼读《庄子》,得吾心矣?”的感悟。《志林·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志林·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少胜解”。因此,词人能随缘自适,“无所往而不乐”,不为世尘所囿,正是苏轼诗词的理趣所在。 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报国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人生命的向往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篇三:苏轼《蝶恋花》赏析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赏析: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鼓励、培养文人后辈,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幼读《庄子》?得吾心矣?”的感悟。《志林·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志林·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少胜解”。因此,词人能随缘自适,“无所往而不乐”,不为世尘所囿,正是苏轼诗词的理趣所在。 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苏轼——《蝶恋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