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2010.03(中旬刊)此愁绵绵无绝期———李煜《虞美人》、李清照《声声慢》之比较分析柴彦莉(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蒲城714000)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8-066-02摘要李煜和李清照是以抒发真情实感见长的两位愁字了得!词作家,他们尤其擅长抒写离愁别恨。《虞美人》和《声声慢》《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都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采用倾诉式的直接抒情方式,给人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现了他的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恨,据说以强烈的感染力量。但作为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他们抒写是促使宋太祖(赵匡胤)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的“愁恨”内容不完全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关键词李煜李清照愁恨真情实感《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全词以哀婉的笔调、动情的诉说,述写了国破家亡、年老无子的孤寂愁苦心情。在中国文字史上,有两位以抒情见长的著名词作家,他比较这两首词,从内容上看,都突出地抒写了一个“愁”们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他们都善于字,都以哀婉的笔调,抒发了生活巨变之后的深深慨叹。其抒写离愁别恨。李煜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抒情特点和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1相同之处远还生”、“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李清照1.1两首词都具有直接倾诉的抒情力量的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从整体而言,不能说它完全是倾诉式的,其中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也杂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句子,如“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积”、“梧桐更兼细雨”等。但从整体看,“倾诉式的抒情句式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唯有楼前流却主宰了、贯穿了整阕词”。首先从比例上看,这首词的绝大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般新愁”……这部分都是直接倾诉,从开头精彩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些千古不朽、万古长存的诗句,都以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文清,凄凄惨惨戚戚”到末尾的高度口语化的“这次第,怎一个字,直抒胸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不仅受到柔情似水愁字了得!”的感叹;还有中间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的女性读者的青睐,而且使无数热血男儿为之洒一掬同情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直接倾诉;其次,虽然之泪。“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是写景抒情的那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来打动读者的呢?句子,但它们是受到倾诉式的句式引领的;或者说,写景抒笔者就二人的代表作《虞美人》和《声声慢》加以探讨,以求情的句式是融汇在倾诉式的句式之中的;例如“晚来风急”教于大方之家。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的倾诉语言来引领的,“雁过也”现将两首词原文照录,作比较分析。不仅融汇在“也”字的语气词中,而且融汇在“正伤心,却是《虞美人》旧时相识”的倾诉语言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李煜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还是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得”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引领与融汇,使整片词都具有一种不堪回首月明中。倾诉的意味。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同样,李煜的《虞美人》也是以直接倾诉式抒情为特点。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倾诉,其他写景抒情的句子也是《声声慢》融汇在倾诉式的句式之中。李清照1.2具有真情实感、明白如话、不修饰和不装饰是这两首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的又一共同点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清江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却是旧时相识。(《填词杂说》)这个评论极为恰当地概括了李煜和李清照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词的创作中的共同特色,那就是突破了词作为“艳科”的镂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金错彩、堆红叠绿,故作艳语绮语之特点。代之以写人写物66
2010.03(中旬刊)文史采用白描直述的真香鲜活之语,用写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之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虞美人》一词最初是表现什法形成了婉约清新、真率明朗之风格。么情感的,但从其标题,以词最初歌咏的内容应当确如其标宋词讲究设色艺术,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题(即现今的词牌)所示,是歌咏虞姬的哀婉动人的故事。此“粗服乱发”的李煜,他们的作品中有些词几乎不设色,更多词以长句为主,音韵柔婉和谐而又多转折,整体上有一种的词还是设色,只是其设色恰到好处,有真情实感而已。就“哀婉动人的喟叹效应”。李煜之所以选择《虞美人》这一词《虞美人》和《声声慢》而言,这两首词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调来表现他的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恨,是因为原词所形成的语言也明白如话,毫无堆砌之嫌。李煜和李清照两人都经历深长、哀婉动人的喟叹效应与他的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恨是了亡国的悲痛,生活大波大澜,感情愁苦郁闷,因此,字里行很相契合的。下面再从句式上加以分析:第一句“春花秋月间,无不表露出这样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写法上运用了口语何时了”,以一个较长而舒缓的反问句式,表现了诗人对过化的、不加装饰设色的语言,使得这两首词明白如话。去不堪回首的回味;第二句,句式稍短,具有很强的感喟意以上是这两首词在抒情和写法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但味,它与前一句一问一答,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反问句,把是,作为不同时代的不同词作者,他们所抒写的“愁”的内容这种不堪回首的意味表现得更加强烈。第三句,又一个七字和方法不尽相同。句,以较悠长、低缓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往日的回味以及在暮2不同之处春时节的落寞与孤零,接着又一个长长的九字句,强烈地抒2.1“愁”的内容不同发了他对往日无尽的怀念和无尽的不堪回首之感。下片,经历了亡国的苦痛,从至高无上的君主沦为“阶下囚”,“雕栏”一句,则又以较低缓的句式表现了他遏止不住的对因此,李煜抒写的不是离别之愁,不是相思之愁,而是一种往日的回味,接着又一个短小的以“只是”引起的带转折性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愁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的句子,折射出心中蠕动着的绝望和无奈。最后两句最为动向东流。”不仅仅是点滴片段的愁恨,而是无比深长的愁恨,人,它先以一个设问句,极具感叹的意味,很好地抒发了他是浩渺无边的愁恨,是一朝沦为囚徒的屈辱哀痛。《虞美人》心中所郁积的无限悲苦;然后以一个九字的长句,把词人胸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不仅中的哀愁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谓一唱三叹,哀婉动人。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但同时也(2)运用比喻,抒写愁恨。是对那种醉生梦死的帝王生活的留恋。而李清照抒写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是以水是诗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年老以后夫死喻愁的佳句。按说,这种以水喻愁的手法一点儿也不新鲜,无子、背井离乡的凄凉痛苦,是再也不能给丈夫传书的悲从诗经时代起,这一技巧就不断地被使用。如《诗经·氓》里叹,抒写了诗人极度的愁绪,诗人感到悲痛欲绝。因此,李清就用了“淇水汤汤,溅车帷裳”来表现弃妇被弃的悲哀;汉乐照的愁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有更为细腻的情感表现。府《陇头歌辞》里也有“陇头流水,流离四下”这样以水写愁2.2表现“愁”的艺术手法不同的句子;至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先谈李清照的《声声慢》:滚滚来”及唐人以后其他以水喻愁的句子就不用说了。那(1)李清照在本词中善用叠字。开头用14个叠字,“寻么,后出的李煜的这两句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笔者以为,它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又用4个叠字“点点之动人主要不在于比喻,而在于它的句式具有如音乐一样滴滴”,都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妥帖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的特别的表情功能。首先,它先以一个设问句(尤其是其中被誉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的“问,能有,几多”几个词的语气),极具感叹意味,很好地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抒发了他心中所郁积的无限悲苦;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接(2)口语的运用,如“最难将息”、“独自怎生得黑”、“这着用一个九字的长句,诗人胸中的哀愁仿佛江水一样奔涌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而下,获得了淋漓尽致,而又余音袅袅的宣泄。最丰富的感情,成为“淡语中致语”,令人叹绝。总之,全词没总之,李煜和李清照的这两首词都以饱藏着生动形象、有一句深奥的句子,全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发了作者的极感人的文字,直抒胸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这两首词度愁思,在语言与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李清照的感情饱满、音节自然,无斧凿之痕、造作之态,是词人的代表词深具朴素之美,成为本色当行的代表。王国维在《人间词作之一。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两首词在思想感情上的局限话》中曾经指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性,特别是李煜的《虞美人》,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客观正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作见者确的评价,我们应该吸取其艺术上的精华,而剔除它们思想真,所知者深也。”以此为标准,则李清照应无愧于词作大家感情上的糟粕。不管怎样,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之称。最杰出的词人之一。真情实感与平淡朴素的语言成为李清照的本色。(3)《声声慢》原来的韵脚押平声韵,这里改押入声韵,参考文献调子变得急促凄厉,更能表现词意和感情。[1]谭德晶.唐诗宋词的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再谈李煜的《虞美人》:[2]詹安泰.宋词散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一唱三叹,善用长句,造成一种哀婉动人的效果。责任编辑杨呈祥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