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ID:1055242

大小:275.96 KB

页数:92页

时间:2022-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李清照的《声声慢》名句默写原创题》名句默写原创题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李清照的《声声慢》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参考答案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 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的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6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第二篇:《声声慢练习》 声声慢练习一、填空题:1.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2.李清照的词集名_________。3.李清照《声声慢》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 2、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4.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5.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喻6.《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三、多项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A.急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E.江水3、“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A.秋愁B.故乡之思C.离别之苦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E.羁旅行役之苦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 A.动作神态B.环境感受C.心境意绪D.生活场景5、《声声慢》中的“黄花”具有的意义是()A.实写菊花B.以花自喻C.寄托身世之感D.象征自己晚年的孤苦无依E.抒发盛衰之感四、词语解释题: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将息: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堪: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了得:六、阅读与分析题: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回答:1开头三句叠字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词人的内心感受?2.“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5.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易安居士;婉约2.《漱玉词》3.叠字4.凄凄惨惨戚戚5.点点滴滴二、单项选择题:1.B2.A3.C4.D5.C6.B三、多项选择题:1.BCD2.ABCD3.ABCD4.ABC5.BCE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四、词语解释题:1.乍:刚;将息:保养休息2.损:凋零;堪:能3.次第:情景,光景;了得:概括 五、简答题: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2.这首词通过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渲染愁情。3.运用叠字表达词人的情感活动和变化,语言自然、通俗,富于表现力。4.表达了三方面情感:一是写国破家亡以后孤苦无依的凄惨心情;一是流露出故国之思;三是抒发昔盛今衰之感。5.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六、阅读与分析题:1.以外显内方式。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2.国破家亡和丈夫新丧。3.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4.层层铺叙。5.运用叠字.语言诵俗自然.第三篇:《《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制作:郭仁玲2009-3-3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听读思考】1.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2.为了写“愁” ,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主旨句,点明词眼“愁”。)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探究:(1)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雁象征离愁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什么花?象征了什么?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5)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营造的意境:哀婉、凄凉、愁苦、怅惘【再读思考,体会艺术手法,总结词的鉴赏方法】1、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1)直接抒情。开头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点睛。(2)巧选意象,间接抒情。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3)巧用叠字,创意出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2、总结词的鉴赏方法(1)了解作者生平身世,学会“知人论世”。(2)找词眼(或中心句),悟主旨。(3)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和感情。 (4)抓表现手法。(5)展开想象和联想。【课堂探究】词人为何生愁?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幻灯片: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是生离之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我们从中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者创作的有力影响。结语:“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鉴赏练习】《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阅读思考:1、关于这首词的词眼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愁”,有人说是“瘦”,谈谈你的认识?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2、这首词作于早年,《声声慢》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拓展延伸】1、写愁名句集锦:(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2、李清照词作欣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四篇:《[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答案:14.(1)①内容:丧夫之痛,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古诗文阅读]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练习及答案】默认分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分)第五篇:《《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声声慢(18分)【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憔悴损:枯萎凋谢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情形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10.下面是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李清照是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工诗、文,更擅长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有词集《乐章集》传世。 B.晏殊是北宋仁宗朝的丞相,其词婉约含蓄,写景言情均属上乘,有词作《珠玉集》。【《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C.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D.古人论词的风格,分豪放和婉约两派,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他们的词写得气魄大而无所拘束,是豪放派的代表;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的词显得婉约含蓄,属于婉约派。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答:12“憔悴损”是写花还是写人的?并说说理由。(3分)10.A11.有层次地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文章《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出自absolute;LEFT:-10000px">本文来自!vml]-->(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答:参考答案:整理14.(1)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 ,直接抒情。【《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阅读答案第一篇:《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含阅读练习及答案,53页)》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 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 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 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 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 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2.(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再过金陵①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 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②“ 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篇:《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河北省2013届高三5月高考保温测试语文试题》 高三保温测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蒋慧明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再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B、雅俗共赏讲究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大雅若俗,形式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B、当前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 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D、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 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侯宝林、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舟人传(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作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吾郡陈泰岩者,..①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肆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牢。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岩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臣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 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肆者行乎?吾恐彼肆非良人,且彼肆复何为?子心知之,.②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肆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肆者曰:‘今子③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债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肆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肆恒臣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钦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 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注:①刺船:用篙称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下确的一项是(3分)A、及其所操何业操:从事.B、妾亦宦之息也息:子女.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D、天下大乱,各自爱爱:爱惜.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3分)①见舟人肆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④ 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⑤彼肆恒臣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不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C、陈泰岩知道了舟的人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己。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 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第II卷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3分)(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楼月夜闻笛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8、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9、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伶官传序》)(2),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六国论》)(5)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摆渡叶仲建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臵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距: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蹬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没事的时候,张摆渡会跟柳摆渡唠上几句;刚好泊在一起的时候,两人还会坐下来抽袋旱烟,吐着烟圈儿说事。张摆渡最爱说他儿子的事;柳摆渡最喜欢说城里人的事。据说,柳摆渡曾经在城里混了不少时日,日子便在这摇橹声和谈笑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也向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声。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河水,滋润着张摆渡的生活,也滋润着他的身体。船,修补了一回又一回,所费掉的材料足可以做好几条全新的船。张摆渡便在这不经意的修补中度过了他中年的时光。张摆渡老了,脸上多了许多皱纹,背部微微伛起。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 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逢个急事,总得从这河上过。他们的钱供了你上大学。‛张摆渡又说。‚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5期,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河西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B、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C、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摆渡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是一处虚笔。D、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E、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2)小说题目“摆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张摆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第三篇:《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试题》2012年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第1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文化上的表达,民间文化融于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大概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几千年民间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那种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浮现出来的。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所以,王安石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对于青少年来说,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选自罗杨《民间文化的强国动力》,见《学习时报》2012年6月)1.下列对于民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承载体,是社会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维系者。B.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者,它在文化上表达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凝聚民族情感,承载文化血脉。C.民间文化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品格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D.民间文化具有很大的凝聚作用,其一旦迷失,就会使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民心涣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是对本国民间文化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认识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文化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 B.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落后挨打,虽历经艰难,却不离不散,靠的是强大的文化的凝聚力,而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力量。C.孕育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春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使全球华人向往团聚,这足以证明民间文化强大的凝聚力。D.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它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B.作者认为,将本民族最有民间性的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必要途径。 C.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D.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根植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弘扬民间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抵宣府,增臵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臵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臵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诬:被诬陷。.B.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C.俾驰驿之任俾:使,让。.D.免逋赋杂役逋:逃亡。.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 发仓廪,免逋赋杂役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译文:(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江楼月夜闻笛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注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8.这首诗的首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清简要分析(5分)答:9.这首诗的第三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一— 一,受中赏;一一一一,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工纳谏》)(2)锲而舍之,一——;锲而不舍,——·(《荀子·劝学》)(3)钿头银篦击节碎,一一一。今年欢笑复明年,——一。(白居易《琵琶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选择题的答案涂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道金光 刘心武那天傍晚他骑着电动车路过一处工地,正见有挖掘机将掘出的渣土往大卡车上倾倒,只觉有道金光一闪,不由得停下来观察。他发现那金光一闪的土团,被抛落在路边,便过去抱起,唔,分量不轻呢,忙将空的购物袋展开,把那土团塞进去,一径回到家中。他家起居室里的多宝格架子上,搁着他近年来想方设法淘来的古陶古瓷,有的也曾拿到文物市场花咨询费让专家过眼,有几件估价不菲。但上个月他的远房大爷来到他家,见了多宝格上的东西却频频摇头,说全是假的,唯独他拿来给巴西木当托水盘的那件,大爷说虽然不是官窑烧的,那民窑的名声也不大,究竟是个乾隆朝的真东西,估价在3000元以上。他忙将那盘子小心地清除掉水垢,为之配了个木托,郑重地摆放在多宝格最中心的位臵,客人问起,他便得意地介绍,扬言:‚给一万块也不卖。‛ 他把捡来的那个闪过金光的土团,仔细地加以观察,发现土中露出的指甲盖那么大的一部分,确实泛着黄色,用手指尖去摸,滑溜溜的;他试图用手和简单工具将周围的土层去掉,却发现那土块十分坚硬:、小不忍则乱大谋!想了想,他便将那土团抱到卫生间,搁到澡盆里,用花洒淋水,似乎已经淋透了,澡盆里已经是泥汤一片,那土团的核心部分仍然掰露不出来。他索性将澡盆放足了水,将那土团整个儿浸泡。媳妇回到家中,进到卫生间不由尖叫一声,他忙过去解释,末了说:‚这回说不定真捡了个大漏儿!‛媳妇撇嘴:‚我也爱财;只是你总想走捷径,暴发,我觉着不靠谱。这个大土疙瘩里难道包着个金元宝?我才不信。‛他嘴里跟媳妇对付着,眼睛只盯着澡盆里,澡盆里的水已经泄掉,泄水口被淤泥堵住,景象十分不堪,他却惊喜不已。因为他发现那土团里终于露出了更多的名堂:‚呀!是个黄盒子吧?还露出字来了!‛媳妇也跟着弯腰去看,两个人都看出来,是个‚孚‛字:他试着再去用手清理,还是不得劲,只好再用花洒淋。他打电话给远房大爷,就说淘到个东西,上头有个‚孚‛字,请教:古代有哪位王爷叫孚王?大爷想了想跟他说:‚ 清代有个孚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如果是孚王府的东西,那么,时代就比你那个原来当巴西木托盘的更近了,还不到二百年、但是倘若是个精品,当然也值得重视。‛挂掉电话,他先有点失落,道光时期,近了点,不过细想想,这东西跟林则徐同辈,似也不可轻视。会是孚王府特制的宝物匣吗?里面又会有什么呢?忽然想起京剧《锁麟囊》里的唱词:‚有金珠和珍宝光华灿烂,红珊瑚碧翡翠样样俱全,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赤金链、紫瑛簪,白玉环、双风錾、八宝钗钏,一个个宝孕光含……‛又不禁喜形于色。媳妇开饭,是家常炸酱面.他自剥几瓣蒜,就着吃得好香,还侃侃而谈:‚路过的那地方,俗称王爷坟,说不定就是那孚王的陵寝,虽说那坟早没了,坟里东西被盗过.但盗墓贼也许就偏没见到这有孚王府记号的宝匣,又也许是几个盗墓的分赃争斗,这个把那个宰了,又有官兵过来,慌乱中掉下了这个……咳,倒是个盗墓小说的好题材,赶明儿我先敲几段贴到网上!‛媳妇说:‚美的你!要真是孚王坟里的,许是他福晋的陪葬品。只是那属于国家所有,咱们怎么能占为已有?‛他撇嘴:‚别人怎知道我哪儿来的?论起来我家祖上也算得名宦,传下这么个东西也不为奇。‛媳妇说:‚你快把卫生间拾掇出来吧,我要好好洗个澡,‛ 她先去卫生间方便一下。几分钟后,媳妇捂看嘴笑着出来,跟他报告:‚快去看你拿家来的那‘一道全光’!果真非凡!‛他忙跑进卫生间,第四篇:《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12.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答案:12.答:诗的首联先点明了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z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2分)13.答: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默认分类第五篇:《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8.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8.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1分)9.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2分)赏析依然是先看诗题:江楼月夜闻笛。“江楼”,交代诗人所在地点,正是独处在江滨之楼上;“月夜”,交代此时此地的时间与情境,月夜之中,诗人独处,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难眠;“闻笛”,交代事件,即诗人独处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那么,笛声如何呢?对诗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诗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近诗作去揣摩与体会一下吧。我们来看诗歌的首联: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第一句,交代地点与情境。“南浦” ,即南边的水滨,也就是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写景物,一阵淅淅沥沥的阵雨过后,雨霁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见,那经雨后的“蒹葭”之上还缀满了清冷的雨珠,意境凄清而幽冷。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感情的抒发奠定了低沉的格调。“南浦”,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已经同“长亭”“劳劳亭”一类事物相同,代表一种离愁别恨的情绪。第二句,很是扣题,照应题目“闻笛”事件。那么诗人到底听到了什么笛曲呢?一句“寂寥横笛怨江楼”,就让我们看到,诗人所听之笛曲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个“怨”字就可以体现出来。那么,你一定会想,这个“怨”情是谁发出的呢?应该是笛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吹笛人为什么要吹这支“怨”曲呢?可见吹笛人与曲子是“心有戚戚焉”。这时你会想到唐诗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感觉两个“怨”字用得同样精妙,让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丰富而厚重。那么,本来独处夜月凄清情境中的诗人,因渺渺幽思而难以入梦,却又听到了这样幽幽怨怨的笛曲,内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就让我们与诗人一同聆听那幽怨的笛曲表现的内容吧。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整整用了四句诗来描写笛曲再现出来的情境。style="POSITION:absolute;LEFT:-10000px"> 本文来自这样的笛曲,让诗人听之若呆,如醉如痴,产生无数的联想,以至于,在曲子终结时尚未清醒过来。诗歌的最后两句就是表达这种笛曲无穷的音乐效果的,请看:“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发寒衣湿”,足以表明诗人听曲时间之长,以至于夜深露重,让发寒衣湿都浑然不觉,甚至当发现“露色河光”,有了钓舟出现时,他才觉得天光微熹,自己竟然一夜未睡,听了这么久的笛曲。这不由让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艺术效果时的句子:“东船丁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真个有异曲同工之妙。补充资料诗人与笛子散文诗人有着最敏感的神经,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感受着笛子的悠扬与哀怨,笛曲里的诉说给了他们以诗意的色彩和忧愁。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出塞》诗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甫在《吹笛》一诗中写道“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李益的“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寒秋”“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古代的诗人往往用:“闻笛”作诗名。高适的《塞上闻吹笛》,刘沧《江楼月夜闻笛》,李益《春夜闻笛》还有《闻邻船吹笛》《宿巴陵闻笛》,仅从这些诗名中我们就切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思,情调。生活环境中的笛子所渲染的诗意化的氛围。这笛声处处敏感着,激动着诗人的神经,使他们发之为诗流传千古。然而在这些诗人中写得最好的当数李白,他在黄鹤楼中偶听笛曲《梅花落》后写出了“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当时诗人也许正在楼上远眺原野的美景,突然传来笛曲的声音,那样美妙,空灵,使人顿生美感。诗人激动了,随着笛曲的节奏飞舞心情,放飞幻想,于是他看到了江城满城都在飘落着梅花。诗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易为生活打动,更易为艺术感染,楼中听到笛声,就会看到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怎么会有梅花呢?这是笛曲的作用,还是诗人的审美的幻想,亦或是两者的结合。【刘沧《江楼月夜闻笛》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诗人是浪漫的,笛子也是浪漫的,自古来中国的笛子,不知给了诗人多少的情怀,而诗人又记录下了笛声,笛色,笛子的缠绵,笛子所给与诗人的那种特殊的感受和情调。 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写得更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风沉醉的晚上,悠美的笛声打破了夜的沉寂,况且这笛声又是这样的动情,诗人分明从这笛声里听出了离别之音。(古人有以折柳枝来送别的习惯)听出了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诗人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诗人总是能从笛音中听出些什么来的,从而产生自己的心境,诗人是心灵的代言人,那一夜听到笛声的人应该是很多的,因为“散入春风满洛城”可是写出这样一首诗的人只有李白,而且写得这样平易,写得这样的自然,就像一粒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产生的美丽的涟漪一样。那瞬间即逝的笛曲曾打动过诗人的心灵,而诗人也记录下这笛曲而使之永恒。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