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虞美人》教学设计【设想】《虞美人》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问世以来,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传唱千古,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又续定写了多少首名动千古的诗篇。学习这首词,结合《望江南》《浪淘沙》《相见欢》,让学生感知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了解一位词人:李煜,感受一种感情:愁,学习一种表现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注重感悟,体验,让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入境入情,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利用多媒体提供画面、诗词文字,烘托气氛。【教学过程】一、开篇:1.导语:在我国前后相续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开国创业之君被人记住的很多,但亡国之君被人记住的就了了无几了,现在人们熟悉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一幅亡国昏庸之君的形象跃然纸上,落下千古笑柄)。再一位就是李煜,人们可能不知他的名,但知他的词(放《虞美人》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一直流传到今天。2.简介李煜:同学介绍,教师概括。着重介绍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无能,但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甚高。二是,一生屈辱,做皇帝对宋称臣,时时有亡国之忧,亡国后被软禁,精神、人格倍受摧残。亡国后时时忧,日日愁,眼流泪,心滴血,只有到词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二、起亡国的李煜并不像刘禅那样,而是时时怀念故国,遥《望江南》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探讨:1.要了解词的内容,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么?2.词定的内容是什么?是繁华还是凄凉?结:从表面看,似乎这首词不达意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的眷恋,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是另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无限悲凉。由一“恨”字即可展现。文章不定当前之处境,不作下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旧梦作有力反托,正因昔日不可再现,所以梦越是繁华热闹,对繁华的留恋越深,今日更感悲凉。结句写繁华戛然而止,留下大段空白,隐藏无限悲怆,言犹未尽,言尽而意无穷。板书:以昔日之繁华衬今日之愁情三、承幽禁他国的李煜,不是阿斗,贪于安逸,而是思恋故国,整日以泪洗面,沉于悲哀之中,唯一的欢乐只有在梦中追寻,但梦中之情何能再现: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分上下下阕叙说词意。2.用什么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词意:上阕:凄凉之景,凄苦哀伤之情。(今昔对比)。用倒叙的手法,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作者残梦,回到了真实人生凄凉景地中来,倍感悲凉。景情相依,梦与现实交融,写的婉转曲折。下阕:写亡国后不能见故土的哀痛之感。“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的痛楚,“流水”同叹“春归何处”,“天上人间”相隔甚远,身在何处,国在何方。亡国之后囚居生涯之中的危苦心情展露无遗。评: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伤春怀国,都写得哀感动人。词中不作帝王家语,而以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伤,感情从心中流出,以歌当哭,可与人感情上自然沟通,唤起人们的共鸣。“别时容易见时难”,人们皆有其感,因而流传甚广。四、转梦醒后干什么?梦醒后又能做什么?“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于是: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袁枚说:“诗由情者生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简析之。写“愁”极其形象。抽象“离愁”,被作者写得形象可感,“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愁“丝”,成为千古妙笔。整首词又是十分自然,就象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如日常口语,不用一丝的雕饰,纯是心理的外露。想一想写人的感情形象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五、合天天思国,日日哀愁,最终他那无尽的哀思化为一江春水,冲出感情的闸门,一泄千里,流传千古以至无穷。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简介:《虞美人》是一首惊天动泣鬼神的文字,千古传诵不衰,是李煜最为人们熟知的一首词。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将他毒死,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探究:1、品感情(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充满悲愤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浓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赏手法词中用了那些对比?三组对比:一是春花秋月无休止与人生短暂对比二是东风又来与故国回首对比三是雕栏玉砌今犹在与只是朱颜改对比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愁思如春水汪洋,茫茫一片,如春水奔流,无以止息。形象: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为具体:忧愁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泄,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如: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写愁之长: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愁之多,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写愁之味: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愁不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之重: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五、结: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是“愁”的文学一直都很喜欢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此我认为词是“愁”的文学,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诗词时就要学会找出、体会、并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和“恨”。一、读词,要学会从词中“寻愁觅恨”从柳永的《雨霖铃》“我们能够读出柳永的离别之愁,因为他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明了分别之际的愁苦。从李煜的《虞美人》我们能够读出李煜的亡国之愁,因为他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点出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从晏殊词《蝶恋花》我们能够读出闺中少妇的思念之愁,因为她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了对远方人儿的思念之情。……二、品词,要明白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情愁怨恨“愁为何物,乃一种情绪,情绪何以见得,须借外物以传达,因此,愁本无状,但外物有形,愁蕴于有形之物中则愁亦有形。 例如:《雨霖铃》“愁”是柳永耳边那声声凄切的蝉鸣。蝉遇寒而悲泣,人离别则伤心,蝉声即心声,蝉语是人情。愁是柳永眼中傍晚的长亭,长亭即为离别处,傍晚正是伤心时,睹亭离愁正浓,觉晚别意更深。愁是柳永想像中的楚天烟波,千里烟波乃是愁朦胧,暮霭沉沉则为别幽幽,千里外何处是尽头?楚天阔都是别后的落寞。愁是柳永心中的那残月杨柳,残月应照不眠人,杨柳只怜别离客;不眠只为离别后,故托杨柳寄离情。李煜的《虞美人》愁是李煜眼中的“春花秋月”,春花何其美,秋月何其明,良辰美景虽在,可故国已成为梦境,睹物思国,物是人非,颠倒了时空,岂不愁杀人。愁是李煜回忆中的“雕栏玉砌”,那宫殿如今谁在居住?当时的红颜今在何处?家国不在,身为囚虏,一腔愁绪,该向谁诉?晏殊《蝶恋花》愁是那少妇眼中的菊和兰,晨雾缭绕是为愁而生,兰挂玉露,那是为愁而泣,菊兰都染着愁气息。愁是少妇眼中那双燕子的身影,燕双飞,人独立;燕离去,人守巢,人不如燕双双飞,燕那知人的孤独愁滋味。愁是少妇眼中的那轮皎月,月儿一夜皎辉洒床前,惹得思念的人儿一夜不合眼,无知的月儿,岂不令人心烦。愁是少妇眼中的天涯路。独上高楼倍觉凄凉,茫茫天涯路正是愁肠,路迢迢无尽,愁绵绵不绝;前方之路藐藐不知向何方,思念之愁悠悠哪里是归宿。路是少妇心中的愁,愁是少妇眼中的路,望尽天涯为寄愁。三、评词,要学会“解愁说恨”“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使我们觉得可观可感呢?在阅读平、评价诗词时我们应扎住作者的表达方式。1、直抒胸臆袒露愁:例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明月不谙离恨苦;,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今昔对比强化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催人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现在与将来对比,人是物非让人忧。
3、虚实结合呈现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总之词是愁的文学,我们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体会作者揉碎在字里行间的愁情恨意。用一双聪慧的眼光,发现作者如何巧妙的把种种无以言说的愁情传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