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后反思语文组朱丽本文编排于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第二板块"交锋时刻".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辩论过程的回顾,让学生明白辩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辩驳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养,辩论技巧,并能够学以致用。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了四个大的环节。基本的设想是,第一个环节范文品读,即研读文本,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研读文本时,简略介绍作者及背景,主要的步骤在看作者是如何对主张保存者的观点一一反驳的,进而归纳出辩论的一些技巧,并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辩论者该具备哪些优秀的素养。第二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这个环节起一个过渡作用,即从文本延伸到课外,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举一些生动有趣的小例子,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将课本中学到的一些辩论技巧加以灵活地运用,从而巩固课本知识,并且为下文的辩论做好思辨和急智的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实战演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确立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辩题,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赛,规定好辩论的步骤和环节,让学生按此进行辩论。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双方的辩论活动,努力使全体同学了解辩论的基本要求,掌握辩论的常用规则,尤其是在倾听过程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观摩反思,通过观看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同题辩论视频选段,比较出不足和差距,明确奋斗目标。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有些方面学生还是很感兴趣,也能积极投入进去,对一些训练反驳技巧题目,稍加指点便能够心领神会,辩论的时候虽然有些辞不达意,但看出来确实是有话想说。但同时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要吸取教训,加以改进。一.整节课显得很仓促,时间不太够用。其实在设置教学环节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出于整体考虑,每一个环节都舍不得放弃。造成每个环节都比预期的时间要长,仍然有蜻蜓点水,意犹未尽的感觉。由此,我想以后的教学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会什么都学不到位。备课时要懂得取舍,一课一得,一节课把握一个重点,把它讲透讲通,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这节课可以换一个思路,就以文本为主,在分析课本中具体的反驳例子和技巧时,就每一点技巧补充相关的课外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并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辩论赛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充分准备后再进行。
一.对学情不太了解,学生没有进行预习,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节课想顺利地进行,学生必须进行充分地预习,既要预习文章,又要了解有关的辩论知识。因为文章较长,学生完全没有预习,而课堂上不能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本,只能采取分组阅读寻找并分析的方式,这样学生对文章只能是盲人摸象般的了解。二是学生事先对辩论完全不了解,以致在组织辩论时间没有充分得活动起来,自由辩论时也大都是自说自话,不能针锋相对,所以辩论赛的组织只能是草草收场。所以,了解学生的学情,又针对地布置预习很重要。就这一课而言,对文本的预习,应课前告知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观点,对于辩论赛的预习,课前应该下发相关辩论赛和辩论技巧的材料,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先看一两场正式的辩论赛,让学生了解辩论的要求,感受辩论的气氛,这样也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在有关细节的处理上不太到位,今后在教学基本功上还得多下功夫。譬如在概述主张拆除者观点时,课本的顺序是先封建以及再阻碍交通,而我未注意到这一点,只按自己课件上的顺序来说,这一点很值得反思。再如课堂上照应不周,布置第二小组纵观全文总结辩论技巧,可后来总结的时候自己直接说出,而把这一点忘了。对作者在辩论中所体现的对北京城墙的热爱的感情也未引导学生加以感受和分析。这些细节方面的疏忽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仔细认真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