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的主要观点,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科技文严密的逻辑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体会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会达尔文坚持真理等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筛选文章的主要观点,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领会达尔文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物种的起源,我们现在已得到了无可争议的答案,可是,仅一百多年前,人们却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上帝创造出亚当和夏娃,从而人类诞生了,这种说法就是当时愚弄着芸芸众生的著名的“神创论”。 1859年一本举世震惊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神创论”的丧钟,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其意义又远远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对社会、宗教等观念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恩格斯说: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 二、由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专业性强,基本都是长句,请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筛选重要信息。 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要抓住文中关键句,如果从内容入手,要找文章的中心句,如果从思路结构入手,要找文章的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分析全文。 三、请一位同学读第5小节,其余同学思考: 1、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作者推想出什么样的结论?(注意筛选信息) (评价读书,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长句,同学们将它压缩一下,看看句子主干是什么?(板书:物种由演变而来) 2、那么作者作出这个推想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度等等事实)
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比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人和猿猴的亲缘关系。 胚胎关系:如鱼、蛙、鸡、猪、人,他们成形后差别很大,但早期胚胎很相似,有鳃, 有尾巴,这表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并且都是生活在水里的。 地理分布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度:地质越深,生物化石的结构越简单,地层越浅的生物 化石越复杂,这说明复杂生物是由简单生物演变而来的。 这些依据都在肯定物种是演变的,而不是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否定了神创论 3、但这样的有依据的结论又为何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它没有能说明地球上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他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 互适应。 4、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变是经历什么而实现的?——变异/演变是经历变异实现的,可是当时又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引起这种生物变异的原因,所以不能令人满意。 5、由此,什么是生物变异的原因成为生物学上的一大难题,很多博物学家都在试图寻 找答案。一般博物学家对此做出怎样的解释?他们认为什么是引起变异的原因? ——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是引起变异的唯一原因,也就是外部环境上引起变异的 唯一原因。那么用这个观点你们能否解释一下: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如此之长呢? 那么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也就是说一般博物学家认为爬行的猿变成直立行走的人是由 气候或食物等外在的条件导致的。举长颈鹿例。 6、达尔文对于这样的观点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个词看出来?(明确:作者先是肯定 了这一观点在狭隘意义上的作用,也就是说从一个小的范围类它是正确的,然后用“但是”话锋一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7、作者是怎样证明这是不合理的? (明确:啄木鸟的构造,也就是说外界条件不是影响啄木鸟构造的唯一原因,还存在其他的因素,槲寄生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再回到我们刚刚举的猿和人的例子:爬行着的猿猴因为外在的环境而逐渐直立行走,那么为什么人生出的后代没有受到环境影响也能行走?可再举长颈鹿例。 外部环境通过改变内在的遗传物质才能使生物发生变异的。一句话: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作者用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五、分析课文第6、7节。 1、达尔文认为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完善,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在第几小节?(第6小节) 2、齐读第6小节,思考:作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注意抓住关键句)。(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 3、为什么以家养动物为研究对象?举例说明家养动物与变异的关系:如,时间比较短, 容易观察等。 4、那么通过对家养变异的研究,作者已经得出那些结论?快速筛选信息。 第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 第二: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5、这两个结论其实说的同一个问题:变异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物种确实由演变而来。 《物种起源》基本观点是:物种由演变而来,而演变又是经历变异实现的。研究变异又需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由此可见:研究家养变异对解释物种由演变而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养变异的问题在如此之重要,如果将它放到作品中,你觉得把它放在一本书的哪个部位最合适? ——所以达尔文把它放在《物种起源》的第一章,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六、5-7小节主要围绕物种由演变而来这一观点,那么第8-9小节又说明了哪些内容, 请找出其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1、创造论即“神创论“是错误的。 2、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3、自然选择是引起生物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可见第8-9段仍然强调了前面的观点,实际上强调的还是:物种由演变而来。 七、分析课文第本文1-4小节 1、作为〈物种起源〉的导言,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除此之外,它还介绍了哪些 内容?让我们来分析课文的第1-4小节。 2、从第1小节中找出这一段的关键句: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的下结论。
3、这说明作者得出这些结论是经过了一个过程,哪一个过程影响最大呢? ——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 4、为什么要从参加贝格尔号的远航说起? ——因为达尔文这次远航对于达尔文的科学研究关系太大了。那时他刚刚从剑桥大学毕业。他读的是神学院,因为他的父亲要他成为牧师。但是他在神学院里却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生物学的爱好。毕业时,已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博物学者了,当时他相信神创论,因此他带了《圣经》参加这次航行。在远航中,大自然新提供的科学事实不断冲击他的观点,他开始怀疑创造论,进而转化为一个进化论者。他以神创论者开始远航,以进化论者结束科学旅行,可见没加此次远航,就没有进化论者达尔文,也就没有《物种起源》。达尔文说:“贝格尔军舰上的旅行是我平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它确定了我全部以后的事业。”可见环球航行是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 5、环球航行改变了达尔文的观点也促成了他完成《物种起源》这部书,提出“物种是由演变而来”这一观点。但作者也表示这本书缺少大量事实依据,那他为什么要早早发表呢?从第2小节中找出答案。 (1)“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岁月”,但“体力渐感不支”。 (2) 华来斯 先生“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 如何理解第二点理由? ——1844年,达尔文的学法是已大体已形成,但他并不准备立刻发表,到了1856年,在地质学权威莱伊尔的劝导之下,他开始写一部有关物种起源的著作,到1858年6月,他已写完计划中的第十章。正在这时,达尔文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生物调解工作的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的来信和一篇论文,他提出了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年,但他开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权”让给华莱斯。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和植物学权威胡克明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 1857年9月5日 达尔文致爱沙总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这两篇论文同时发表。 6、第3小节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3段,说明《物种起源》并不是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的全部内容,而是内容摘要。内容不完备,论点依据的事实和参考资料不能详尽刊出。因此,错误之处是不可避免的。 八、体会达尔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根据以下成书时间表,思考一下它反映出达尔文的什么精神? 1831—1836环球航行考察(6年)成书经过 1837—1842思考问题作札记(5年)
1844充实札记,写成纲要(1年) 1844—现在(1859)继续探讨摘要付印(14年)历时近三十年的研究经历表现出达尔文大胆的怀疑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 整理成书的过程(1)长期考察 一.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1—3)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二.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4—7)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九、总结并话题讨论: 这就是《物种起源》,这本惊世之作的发表,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他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上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天然地与万物不同”“生物物种一成不变”等西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思想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达尔文的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说教材1.这篇课文的地位、作用《〈物种起源〉导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基本篇目讲读课。以我的理解,本单元第一课安排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带有极强的政治意识的策论文章,本课安排于这一课之后,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学习重点。归纳出筛选信息的要点,并灵活的应用于下两篇的自读课中,这篇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目标的确定极其依据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要求是:“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而高一的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为:
情感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3.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要求“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及这一课的学习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因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A.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B.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对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4.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而言,因为这篇课文比较枯燥也不易懂,要正确、迅速地筛选出有关信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的重点A也是教学的难点。二.说方法1.教的方法:温故知新法点拨法讨论法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是如何筛选信息的,然后“知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采用讨论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找出相关信息,并总结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2.学的方法:联系法归纳法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先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上的筛选信息作准备;课堂上让学生联系前一课配合这课讨论思考找出相关信息,归纳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然后由理性意识指导运用。3.教具的运用: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沉闷,为了增加教学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平台上教学。三.说程序本课教学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主要教学环节如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利用平台,在屏幕上展现达尔文的肖像图问“大家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答“达尔文”;问“那么,他的一部很伟大的著作是什么呢”答“《物种起源》”在屏幕上展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扫描图。我们都知道《物种起源》这本书,那么,达尔文在这本书前面写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建立联系,激发兴趣二.
疑难字词抽六位同学分别解释以下六个词语,老师给予纠正或补充:琐屑审慎趋向札记物种传布这一课的内容比较艰深,疑难字词应疏通,而用抽问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生字词的习惯。三.由题解导入课文内容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导言’吗?”,提问学生,然后由老师总结,屏幕上出现:导言:即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出版意图、作者情况等的文体。问“在达尔文的这篇导言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三方面: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再问“那么,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三部分”,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划分,然后,屏幕显示划分结果:第一段(1—2):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第二段(3):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第三段(4—7):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由题解导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段,进入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问题深入浅出,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并记住“导言”这个概念。四.筛选信息每段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对每段进行筛选信息屏幕上将出现各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思考回答,老师点拨,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1.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2.二自然段中,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3.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4.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5.第五自然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6.第六自然段开头“根据上诉理由”具体是指什么?7.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第七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个方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可以比较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五.总结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语句,可捕捉重要信息。如问题12.联系上下文,可把握相关信息。如问题5,63.参照提示语,可捕捉主要信息。如问题34.透过表层信息,可挖掘隐含信息。如问题4根据上面7道联系的实践,由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突破“迅速、准确筛选信息”这一难点。六.布置作业1.完成习题一,习题二2.思考长句的特点,并试着完成习题四通过习题一、二的完成,把理性认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并可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作业2可以达到让自觉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主要教学环节如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一.检查练习先由学生说出练习一、练习二的答案,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老师给予简单解说。这是为了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习惯,也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二.分析长句1.提问“什么是长句?长句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长句?”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屏幕出现答案:长句:一般指形体教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特点: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成分比较复杂。在表达上有精确、周密的特点,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政治、科技等语体中。分析长句的方法:A,找主干B,划分层次2.对具体的长句进行分析。(附在表后)以学生讨论思考为主,把前一步的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联系中,老师点拨。并检查学生的练习四的完成情况。突破这一节课分析长句这一教学重点。3.小结: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义功能。1.由老师点拨总结,让学生由练习时的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后面的练习服务。2。以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枯燥的内容尽可能生动,解决教学重点。3。通过小节指出如何掌握句中大意并带出下部分的内容三.
分析关键词语我们要深入挖掘句中的丰富信息,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分析。下面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附在表后)采用学生讨论思考,老师点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重点。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还应该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作用。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印象。五.布置作业1.运用这课所学到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对下一课的主要观点进行筛选。2.运用长句的分析方法,找出下一课三个长句进行分析,包括对关键词的分析。通过布置作业,达到检测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准备。四.附第二课时的练习题目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分析下面的长句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了格尔贝号巡洋舰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2。如果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4。同时,我虽然力求审谨,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6.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关键词语的练习: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分别找出说明了估计的谨慎、搜集过程中的关键的词语。2。“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体会“又”和“当时”的意义3。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问题1:本句中的“事实”和“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问题2:“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4。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它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问题1: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好吗?•问题2:句中“一切”和“最”两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