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韩晶◆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一篇代表性的文章,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一种,文章阅读是没有难度的,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合理应用和众多说明方法中,这篇文章在引用方面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史料及诗文;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3、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4、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难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贾祖璋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呈现荔枝的种类及生长过程的图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简介作者、作品: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年起,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萃》)。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3、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深红,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读准字音:缯ē(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á(瓤子) 囊á(口袋) 勃ó(烟起貌)
莆ú(福建莆田县) 醴ǐ(甜酒) 酪à(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龟裂:ū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īá)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思考并分析:()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就荔枝的介绍可以分为几部分?——从整体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主要内容。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学生看书、合作、探讨。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明确: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五、课堂总结:本课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的特点外,有些地方还写得生动、形象,阅读课文,把文章中引用的语句做上记号,并背诵古诗词。 六、布置作业:
分析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技小品(科普小品)2、前面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说明顺序。相信大家都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文章,其主要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由主到次,有实到虚,给我们留下来一个荔枝知识的整体形象。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是研究文章是怎么说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说明的目的的。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明确:()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是列数字,准确、科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到℃,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是运用插图,插图说明的好处是变抽象为具体,能增强说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既直观,形象又层次清楚。()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2、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课文的引用说明。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1)①诗歌散文: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陈辉《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②史书记载: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③科学专著: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归纳总结引用的作用:①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②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③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本课引用的古诗文、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2、徐勃《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让同学们收集关于荔枝相关的诗文,每个小组都必须准备一篇。然后课上此环节,各小组派代表朗读相关诗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同时可以达到积累提升,提高语文素养,拓展视野。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四、课堂总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科学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丰介绍了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五、布置作业: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六、总结: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