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创新设计复习课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创新设计复习课程

ID:1057523

大小:182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创新设计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1)单音字①醴酪()②粗糙()③渣滓()④果脐()⑤萌蘖()⑥浸渍()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答案nièlǐlàocāozǐqízì ②藉狼藉()慰藉()③龟龟裂()乌龟()①壳贝壳()地壳/甲壳()答案(2)多音字kéqiàojíjièjūnɡuī 答案2.请先选一个准确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然后比较一下两个近义词的异同。(1)传诵·传颂一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绝美诗句,千年;一个“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故事将萦绕西岭,千载。比较异同:传诵传颂同:都有传播的意思。异:“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诗文、故事、传说、美名等。“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多用于事迹。 答案(2)退化·蜕化①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这里的自然环境正在一天天地。②要坚决把变质分子从党内清除出去。比较异同:同:都指发生了变化。异:“退化”,①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退化蜕化 品读感悟二答案1.浏览课文,归纳出本文提纲。 答案第一部分(1~11段)介绍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1)引出说明对象,设置疑问,带起下文。(2)说明荔枝的生理结构特点。外部形态(外壳、形状、大小)内部构造(果膜、果肉、果核)(3)说明荔枝花的特点。第二部分(12~15段)介绍荔枝的生长特性和有关栽培情况。(1)介绍荔枝的原产地和栽培史。(2)引入记述荔枝的古籍。(3)说明荔枝的生长习性和及生长北限。(4)说说自己对荔枝的生产建议。 答案2.本文介绍了荔枝的两个方面,哪个方面是主要内容?就全文看,这是怎样的一种说明顺序?答案主要内容是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就全文看,说明顺序为由主到次。3.由介绍荔枝的生理特点到介绍荔枝的花,是怎样的顺序?由介绍外部形态到介绍内部构造,是怎样的顺序?介绍外部形态和介绍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顺序?答案由主到次或者由实到虚。由外而内或者由表及里。观察顺序,空间由外而内的顺序。 答案4.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荔枝介绍”,为什么?答案不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诗句为题,新颖,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这个题目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信息:(1)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2)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3)颜色,丹——红色。5.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答案(1)准确使用推测语气;(2)确数、约数的合理使用;(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 1.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贾祖章先生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是他的代表作。2003年9月,汇集一代科普大师贾祖璋先生长达60年科普创作精华的《贾祖璋全集》荣获第5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荣誉奖”。本文曾获得科普征文一等奖。相关链接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学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明课文用了哪些方法,这样说明有怎样的好处。答案 答案(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有文学情趣,更易被读者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准确、客观、具体,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等等。答案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4)引用,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5)作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6)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2.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答案 答案类 别材 料诗歌散文白居易《荔枝图序》、徐夤《荔枝二首》、郭子章《荔枝四首》、邓肃《看荔枝》、徐《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三首(之一)》、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徵明《新荔篇》、苏轼《荔枝叹》、陈辉《荔枝》、屠本畯《荔枝纪兴》、林叔学《荔枝花》、苏轼《惠州一绝》史书记载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科学专著《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答案 引用的作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深度研读2答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文章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是可有可无,可以删掉了?返回 答案不可以删掉。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返回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一、与课文相关的诗文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2.徐《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咏水果诗赏读1.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唐·薛涛《忆荔枝》2.露湿胭脂点眼明,红袍千颗画难成。佳人胜尽盆中味,无意偏教岭外生。——五代·梁崇《荔枝诗》3.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唐·卢延让《谢杨尚书惠樱桃》 4.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唐·齐己《乞樱桃》5.流霞色染紫罂粟,黄蜡纸苞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斒斑似带湘娥泣。——唐·无名氏《石榴》6.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唐·李商隐《石榴》7.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旁。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宋·陆游《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 三、杜牧《过华清宫》赏读过华清宫杜 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赏析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为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 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谁想到马上所载的是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返回 本课结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