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南州六月荔枝丹自主探究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注音红缯()紫绡()白瓤()醴()酪()绚()丽渣滓()蒲()田果脐()绛()曩()贮()藏谚()语萌蘖()果蒂()2.多音字注音龟龟()甲龟()裂壳地壳()果壳()落丢三落()四落()叶落()枕藉声名狼藉()枕藉()蕴藉()3.形似字辨析果dì()dì()听dì()造宫què()quē()如词què()zhù()藏zhù()立醴lào()lào()印罪niè()萌niè()答案:1.zēngxiāoránglǐlàoxuànzǐpúqíjiàngnángzhùyànnièdì2.guījūnqiàokélàluòlàojíjièjiè3.蒂谛缔阙阙阕贮伫酪烙孽蘖4.词义详解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龟裂:呈现许多裂痕。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第一个):完成。了(第二个):结束。口腹之好:指饮食上的爱好。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5.近义词赏析逼真真切逼真:非常像实物;真切。如这张画画得很逼真。真切:清晰确实。如看不真切。烂漫浪漫烂漫: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如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如我的想法也许有点浪漫。退化蜕化退化:生物体的一部分器官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这些年,工人受了欺骗、愚弄和呵斥,从肉体到灵魂都退化了。蜕化:虫类脱皮,比喻人形质改变。地力地利地力:土壤肥力,土壤供应作物营养的能力。地利:地理的优势;土地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如天时不如地利。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2.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师生互动课文发散1.课文精讲诠释问题:贾祖璋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看法,哪些赞同,赞同什么,到什么程度?哪些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明确: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有比喻失当处,如‘壳如红缯’,说‘壳红’是对的,说壳如‘缯’则欠妥,作者便用果树学的术语加以纠正;有因观察疏忽而失真处,如‘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说作膜的花纹了’。有因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而称谓失宜处,如把假种皮称为‘瓤肉’,作者便从植物学的观点作了纠正。问题: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明确:一是举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二是打比方,如把荔枝的形状说成“心脏形”,说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三是列数学,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问题: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明确:(1)推测语气;(2)确数、约数的使用;(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问题: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2.合作探究类问答以质疑精神习得创造思维质疑,就是前人肯定的事和观点,要敢于怀疑,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斯皮策的“动机情境论”中学习要“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质疑无疑是训练激发创造思维的好战术。对举例考证性引用质疑。本文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引用了一些资料,如《三山志》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寒,“
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质疑:汉武帝移植荔枝不成功迁怒养护人,对他们施以极刑之史实。宋徽宗写诗吹嘘移栽成功,实际上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的史实。以此考证汉武帝的个性缺陷,宋徽宗的以偏概全的做事作风,甚至还能联想,对现在曾一时盛行的浮夸风作个历史的追溯,发觉有惊人的相似。文中为说明荔枝生产的悠久历史,考证历史记载的书籍,有13种之多,其中提到蔡襄的《荔枝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说明记载荔枝的历史资料丰富,我们可以由此质疑,生态观念似乎不是今人的专利,它在我国古代己受到重视。如此不一,师生共谈,发掘内涵,这便是绕前人的做法。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主题思想“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二、写作特色结构简明严密 全文约二千五百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十个自然段介绍荔枝果和荔枝花的知识,后面四个自然段介绍荔枝的产地、品种、特性及生产方面的情况。十四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单一化,一望而知,彼此紧密相连,却又毫无纠葛。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以后各段依次介绍了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肉、不耐贮藏的特性、种子、花、蜜等方面的知识,就象在读者面前挂了一幅荔枝解剖图,然后从外壳到内核,层层说明,一丝不苟。这种写法看似简单,其实却颇需功力,非深于此道者不能驾驭。中学生写作时的一大毛病就是不能做到各自然段内容单一化,常常是彼此纠缠不清,令教师批改时伤透了脑筋。所以这种简明的写法很值得学习。 简明决不是浅陋。只有在严密的基础上才能写得简明。文章所介绍的荔枝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如不作出严密的安排,结构必定松散。作者把荔枝的成熟期问题同荔枝的颜色合在一起写,把荔枝的干制法同荔枝肉合在一起写,把古代帝王为享一已之口福而不顾百姓之死活的罪恶同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合在一起写,而不另辟段节,就显得章法严谨,恰当自然。合作学习 纵横拓展一、相关试题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重温先生的教诲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二、素材集锦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2、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客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娇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精选好题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è)纤(xiān)细蓊蓊郁郁(wǒng)骇人听闻(hài)B.剽(piāo)窃跫(qióng)音会稽(kuàijī)豁然开朗(huò)C.踟蹰(chíchú)静谧(mì)义愤填膺(yīn)旋风(xuán)D.青荇(xìng)泥淖(nào)瞭望(1iáo)心急如焚(fé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会上,李连杰并不自己的不足。②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启示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增添新的活力。③为了“拼选举”,陈水扁已疯狂到不顾台湾人民的前途和死活,准备,要从“渐进式台独”变为“跳跃式台独”了。A.隐讳机体破釜沉舟B.隐晦肌体孤注一掷C.隐讳肌体孤注一掷D.隐晦机体破釜沉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后生天资聪颖,前途无量,教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B.我们在学习中,只有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突破一道道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C.这个人真不要脸,自己刚不挨批评了,就板起面孔来批评别人,真是五十步笑百步。D.看到同僚们一个个青云直上,而自己却升迁无门,原地不动,他只好望洋兴叹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考结束了,刘俊估计自己的总分至少在580分以上。B.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C.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都有一根情思牵挂着故土,年年月月,无时无刻都在思乡。D.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5.把下面六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②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③却换来烦人的蝉④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⑤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⑥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A.①⑤②③⑥④B.④⑤①②③⑥C.④①⑤②③⑥D.②③⑥④①⑤二、能力提高(24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声音的联想[台湾]罗兰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巅。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珍珠,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一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简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象。在那样的生活里,人属于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于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争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那宁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淙淙,似在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是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愁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的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浑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人海沧桑的那声音,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不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你必须在海的沉睡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地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的闷热,音乐会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会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和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选自《当代散文精选》)6.如何理解“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6分)7.作者描写的有关关子岭和海滨小楼的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作者描写这两幅画面有什么作用?(6分)8.音乐,向来被誉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然而在作者笔下,音乐也变了味,变了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9.请对这篇散文思想的深刻性作简单评价。(6分)三、语言表述。(6分)10.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4分)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四、作文。(40分)请你以“风景”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选材精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答案一、基础知识1.B(A.蓊蓊郁郁wěng;C.义愤填膺yīng;D.瞭望1iào)2.C(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隐晦:(意思)不明显。机体:具有生命个体的总体,也叫“有机体”。肌体:身体,常比喻组织机构。“孤注一掷”和“破釜沉舟”都是“最后拼一下以求胜利”的意思,前者偏重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多含贬义,后者偏重下决心决一胜负,多含褒义。)3.C(“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4.D(A.“至少在580分以上”矛盾了。B.“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C.“无时无刻都在思乡。”表意反了。)5.C(④与前面句子衔接紧密,⑤应排在①后,因为“下面”是相对于“山坡上”而言的。)二、6.“人”的世界指的是充满物欲的都市,生活在这都市中的人为名为利而忙忙碌碌,(3分)这种人已经沦为“物欲”的奴隶,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们只是像机器一样机械而麻木地运转着、奔波着。(3分)7.不同:有关关子岭上的画面具有一种幽美的静,具有阴柔之美;有关海滨小楼上的画面深沉阔大,具有一种阳刚之美。(3分)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大自然声音的作用,说明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摆脱因名心利欲得失恐惧而带来的生存困惑。(3分)
8.突出了都市对人的戕害,(3分)有力地反衬了“我”热爱大自然,喜爱自然的声音,崇尚田园生活的情感。(3分)9.这篇文章真诚袒露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生存环境的困惑,(2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性灵的追求,(2分)这是对如今依然沉醉于名利追求中的现代人的当头棒喝(或“警示如今依然沉醉于名利追求中的现代人应及时醒悟”)。(2分)三、语言表述10.(4分)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化用唐诗宋词2分,语意连贯,富有意蕴2分。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真题回放高考指向一、(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料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己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5.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备受推崇”的是“浑天仪和浑象”,“圭表”是“广为世人所知”。其余各项都是正确的,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得知。6.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犯了故意曲解的毛病,《周髀算经》是“传说出自周人”,并非肯定。其余各项可以根据文章第二至四段信息得知,均为正确选项。7.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原文只是说浑象“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并不能推断出“不符合实际天象”。其余各项可以根据文章第二、三、五段信息得知,均为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