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重点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自主梳理】一、资料链接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西相记》的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二、词句积累1、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明月隐高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请君试问东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倩,___________。挣揣信状元回来挣揣,____________。阁泪汪汪不敢垂阁,_____________。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谂,____________。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玉醅,_________;白泠泠,______________。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蜗角,_____________;蝇头,_________;形容极小。谨赓一绝,以剖寸心赓,________________。一春鱼雁无消息鱼雁,_____________。三、课堂环节分组探讨、思考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试做分析。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学习感悟】
【自主训练】1、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