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二、作者介绍《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辞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三、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四、相关情节《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莺莺“待张生之意甚厚。”后以“文调及期”,张生又将西赴长安,“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崔已阴知将诀矣”;张生因“文战不胜”,“遂止于京(长安)”。曾“赠书于崔”,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妖孽”,以所谓“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说词,抛弃了莺莺。但作者最后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品里的张生,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节者;但作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去,也只能采取“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莺莺传》:蒲州兵乱---张生护卫---兄妹相称---以诗挑情---张珙遭拒---月下私期---莺莺被弃。可见,《莺莺传》故事内容和矛盾变化头绪都不那么复杂,是一首对封建社会里男子“始乱终弃”造成的爱情悲剧的挽歌。 《董西厢》:张珙游寺---西厢邂逅----墙角联吟---法堂会面---兵围普救---杜确解围---夫人拒婚---琴音传情 ---以诗挑情---张珙遭拒----病卧书斋---莺莺探病---书斋践约---夫人拷红---许婚赴考---莺莺修书---郑恒骗婚---连夜私奔---太守主婚。 可见,《董西厢》的结构更加宏伟,内容更加丰富,是一支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自主婚姻”行为的赞歌。 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造作了最后定型。其故事线索是: ⑴焚香拜月:惊艳、借厢、酬韵、闹斋;⑵冰弦写恨:寺警、请宴、赖婚、琴心;⑶诗句传情:前候、闹简、赖简、后候;⑷云雨幽会:酬简、拷红、哭宴、惊梦;⑸天赐团圆:捷报、猜寄、争艳、团圆补充:《双玉读曲》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课时)课文学习一、与课文相关前奏: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三、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拓展:化用诗句: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2、赏析[滚绣球] 1)朗诵,启发:如果说,[端正好]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问:你能体会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词: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1恨归去得疾•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金圣叹说:曲中“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聪明,一片细微心地中,的的描画出来。)3、赏析[叨叨令]: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问:金圣叹说,这是补写来长亭前“家中情事”是否同意?------预拟别后的情景: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俱是预拟)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以为无奈的渲泄。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总结:[投影]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传如珠。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 前句有两个带“儿”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却如前人所云:“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它成功地突了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和掩抑诉的声气口吻。4、总结一节(flash):•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四、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死临侵地。2、讨论:[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4、心绪:[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5、总结: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第三课时一、 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1、 指读[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2、投影:[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 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背景补充)5、小结第三节: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 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 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 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二、分析第四节: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投影1)[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投影2) 赏析[收尾]所写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及所用的艺术手法。(投影3)[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投影4)写“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惘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 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2、莺莺形象: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投影)正是如此,莺莺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金圣叹)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人物心理: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练习: 1、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2、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怅望”为题从莺莺的角度和心理再现这一送别场景,尽量用上曲中的意象 3、杜牧在《赠别》诗中说:“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可以说我们生活之中虽不一定有如莺莺和张生这样令人销魂的离别,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分别亦是经常遇到的。选取你感受较深的分别,作200字左右的场景描写以上任选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