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又一朵奇葩,以崔莺莺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喊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语言精彩华美、生动活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极强的鉴赏价值。因此,本文的教学要着重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切实体味剧中的人物美、意境美。本文将采取朗读式、点评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二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了解情节梗概,把握戏剧冲突焦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第二课时:鉴赏剧中精彩词曲,领略戏剧凄婉动人的意境美。教学重点把握老夫人与崔莺莺的戏剧冲突。教学难点品味鉴赏戏剧中的词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2.品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3.欣赏人物之美、意境之美。过程与方法1.作探究,分析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2.品味鉴赏,体会戏剧中词曲的艺术魅力。3.分角色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美与情感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戏剧主人公纯真细腻的情感世界,正确理解崔莺莺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古到今,歌颂咏叹它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西厢记》就是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郭沫若说:“《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纯真执著的爱情感动着无数青年男女,而剧中的美妙曲词也倾倒了许多作家。作者是谁呢?生(齐声)王实甫。推进新课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12用心爱心专心
生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本折戏共描写了哪三个场景。(学生默读并思考,老师巡视指导)生课文写了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师很好,“长亭送别”这折戏,戏剧的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学生热烈讨论)生集中在老夫人、张生、崔莺莺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上。师老夫人对待科举是什么态度?老夫人是什么性格?(学生小声议论)生崔夫人重视科举,她不是考虑女儿的幸福,而是考虑到“休辱没了俺孩儿”。师性格呢?生顽固保守、势利。师在子女的婚姻上老夫人看重的是什么?生老夫人在女儿婚姻的问题上讲究门当户对,从不考虑女儿个人意愿和幸福,更不要说尊重女儿的爱情追求了。师说得很好。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欧洲封建阶级中的婚姻关系时曾指出:“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在旧中国,老夫人的形象也是有典型意义的。昭君出塞,就是由于政治原因;《红楼梦》中探春远嫁,就是为了家族利益。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贵族阶层子弟择偶的标准是门第、财产、权势。老夫人把女儿的婚姻与家世利益联系了起来。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而张生及小姐却要冲破这一藩篱。我们先来思考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学生翻阅课文并轻声议论)生我认为小姐鄙视功名,重视爱情。她只希望两人常相厮守。崔莺莺轻视功名利禄,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很不满,对张生依恋但又很担忧,她痛苦、怨愤、缠绵、多情、愁肠百结。师12用心爱心专心
如莺莺唱词【幺篇】中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里莺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生莺莺的言外之意是张生你和我结婚以后,我们妻荣夫贵,琴瑟和谐,希望能白头偕老,不要分开。生这样讲我觉得还不够。俗话说“夫荣妻贵”,莺莺既系相国小姐,已具身份,那么张生无须上京博取功名,亦可凭相国女婿的身份而富贵。这里有埋怨之意。师埋怨谁?生老夫人,就是她母亲。师文中还有哪些唱词或对白反映了莺莺这样的心态?(学生阅读课文,动笔标注信息点)生“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说明莺莺把“及第”看作是“蜗角”“蝇头”般的名利,形象地表达了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生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言外之意是“即使驳落,也要回来”,这当然是针对老夫人的了,她根本不把老夫人放在眼里,反映了莺莺倔强的叛逆性格。生这只能表明莺莺的重别离轻功名的。张生“得官不得官”,是否“状元及第”对她来说是次要的,她想到的是相思苦、别离情,她恨的是“拆鸳鸯在两下里”的老夫人。师这些话是莺莺私下里跟张生说的还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生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不仅表现了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和倔强的反抗精神,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向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的挑战,真是力透纸背。莺莺无疑是封建时代不可多得的“离经叛道”的艺术形象。生这的确显示莺莺蔑视功名利禄,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莺莺的进步性。在封建社会,一个相国小姐要“离经叛道”,谈何容易!她说“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主要是担心事情再生变故,怕老夫人又赖婚,更怕张生抛弃她,这才说“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我们若把莺莺要张生快快回来的话看作是她思想上的高度地步,我以为实在是揠苗助长的说法。这只是莺莺作为女性必有的担心。她当时对张生的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进步,是谁“拆鸳鸯在两下里”?是老夫人,因此她对老夫人有一肚子的怨恨,只是苦于做女儿的没有顶撞母亲的份儿罢了。师真是体察入微啊!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是难能可贵的。临别前,莺莺嘱咐张生注意水土饮食,注意早眠晚起,全都是生活上的关照,只字不提中举夺魁之事,不仅不提,相反,她认为只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远要比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更为美好。这说明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并没有和功名富贵纠缠在一起,仍保持着纯洁的一面。而且她这些话都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也可看出她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12用心爱心专心
的不满和反抗。所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有生命和人性向无生命的封建礼教挑战的里程碑!面对那个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黑洞,《西厢记》石破天惊地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此语一出,即成为千古传唱的不朽名言!师张生对待功名又是怎样的态度?生[张生并没有把功名看得很重。生张生有点轻狂,可能因为他很有才气吧;但又有点痴。(众生笑)再说,他本来就是进京赶考去的。师分析得很好!张生的父亲官拜礼部尚书,后来病亡。张生本来就是上京取应,途中偶遇崔莺莺的。张生书生气和才子气十足;为了爱情,他将赶考的事抛之脑后;为了得到爱情,他只好向老夫人妥协,答应立即动身去赶考。在离别前,崔莺莺对张生到底有哪些担忧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学生阅读课文并用笔标注信息点)生在剧本中,崔莺莺有这样的唱词:“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归纳起来,她的担忧有四点:怕他“停妻再娶妻”;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怕他贪恋异乡花草。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崔莺莺的形象在我们今天还会不会出现?她的故事会不会在今天重新上演?(学生议论纷纷)师会不会?生(齐声)不会!师大家都一致认为不会。那请说说理由。(学生议论,气氛热烈)生(抓耳挠腮)肯定不会,很明显不会。(众生笑)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忧源于哪些社会根源。我们来对刚才同学回答的四点逐一分析。(学生沉默,认真思考)生我觉得怕他“停妻再娶妻”。生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这是因为当时的交通、通讯很不发达。师12用心爱心专心
分析得很好。张生要从博陵赶到京城去赶考,就是要从现在的山西骑着瘦马负笈去京城长安。生离有时就是死别。难怪崔莺莺担忧啊!生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因为张生是个男人。(学生大笑)男人往往很倔强,考不到状元,他就宁愿不回家;另外,即使回去,他知道老夫人也不把他当人。(学生大笑)师噢,崔家的女婿不易当。是吧?(学生笑)另外,这还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科举考试的级别、程序。多媒体课件展示:最低级别的考试在县里,叫“院试”,考取的叫“秀才”;过三年,秀才到省里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举人”;次年,举人到京城应礼部考试,叫“会试”,考中的参加复试,叫“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叫“状元”。师科举考试如同走独木桥,她真的怕他“金榜无名誓不归”。那么,“怕他贪恋异乡花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笑)生这可能是信不过张生,你想,张生风流潇洒,又有才气。怕他见异思迁。师是啊,自古才子多风流。(师生一起大笑)师综合以上分析,崔莺莺的故事为什么不会再上演呢?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容许一夫多妻。(学生笑)师如果出现金屋藏娇怎么办?(学生大笑)生我们可以用刑法。师是用《婚姻法》来保护自己。现在还有“妇女权益保护法”。生现在不怕他“一春鱼雁无消息”,现在的通讯很发达,不仅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还可以发电报、打电话,还可以发Email。师可以紧密跟踪。(师生一起大笑)生现在的高考制度,虽然竞争激烈,但名额很多。生当年的崔莺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她自己的幸福完全交给了自己喜爱的男人。今天的女子,还等什么张生考试回来,自己去考吧!12用心爱心专心
(学生掌声)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同学很好地理解了作品。但毕竟,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综合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表现形式,塑造舞台形象。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品——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播放影片,师生共同欣赏,沉浸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课堂小结师好,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本折戏的剧情,老夫人要的是门当户对,是科举功名,为这些她不惜生生拆散张生与崔莺莺使他们忍受离别之苦,而崔莺莺与张生要的是两相厮守的纯真爱情,戏剧冲突就由此产生。布置作业师《西厢记》的戏剧语言以典雅婉丽著称,里面的曲子与剧情结合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世界,值得我们去品味咀嚼,因此,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并形诸文字。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欣赏分析了《长亭送别》的剧情和人物形象,追求爱情幸福的崔莺莺与张生正处在情浓意迷之时却被老夫人硬生生地拆散,因此,这一折戏中作者通过写景极力渲染了浓重的离情别绪,“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主题之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诗文名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唐代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哪些意象诉说了怎样的离情别意?生老师,我先背诵一遍。(背)《雨霖铃》写“清秋节”时“伤离别”,写秋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哽咽抽泣“肠断声”。由冷清的字面、惨淡的景象、悲凉的氛围、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哲理性主题。(学生热烈掌声)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师12用心爱心专心
为了把握剧情,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你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作批注)师几位同学朗读时都充分投入了情感,大家来评一评,谁读得最好?生(齐答)崔莺莺的扮演者。师好,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掌声鼓励。(学生鼓掌)生朗读剧本的时候,自己好像走上了舞台,在扮演这个角色,甚至好像与这个人物合二为一,融为了一体,所以,我朗读时表现的情感就自然比较真切了。推进新课师哦,进入角色了,可贵,可贵!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是诗剧,除了有剧情外,还有优美的诗句,所以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情,领悟作者的才情与风格。我们接着来欣赏、品评自己最喜欢的曲词。(学生默读,仔细品味课文)生我最喜欢【端正好】。这支曲子以疏淡之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蓝天白云,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作者用如椽之笔,由上而下,从耳边之风到眼中归雁,只捕捉了几种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稍加点染,就衬托出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师剧情一展开,作者就把我们的心情带到了一种诗的意境里,与剧中人分享那一份凄凉的暮秋景致,体味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得含蓄细腻。生最妙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这“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师清代梁廷枏《曲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人说这支曲子是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这也是不过分的。生不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几句是从宋词里抄来的。师生我记得范仲淹《苏幕遮》是这样说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师这位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可贵。不过,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生(齐答)不一样!12用心爱心专心
师王实甫在这里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云、黄花、秋风、霜林点染出如画的暮秋景象,而写霜林之红则曰“染”曰“醉”,从而为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与情浑然统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里。有人曾这样写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学们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异同。(学生热烈讨论,老师巡视并随时解疑)师好,讨论很积极、热烈啊,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生“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也是写秋景,写离情,却另辟一个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满川红叶”的特点,说“满川红叶”是“离人眼中血”,说明离别的极度痛苦。我觉得“泪”与“霜林”不如“红”与“血”来得具体可感。生这两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而课文中的唱词熟练地运用了为人们传诵的诗句,传达出莺莺深沉的心情和优雅的风格,说明莺莺和张生一样是有相当文学修养的青年,也更切合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我想,年轻人都会喜欢这种曲词的。生莺莺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莺莺在长亭路上看到满树都是经霜的红叶,引起她的遐想,是谁把林叶染红的呢?那该是离人的血泪,但字面上不点明“红”,却用“醉”把“红”藏了起来;泪红得像血,但字面上不点明“血”,却用“泪”把“血”藏了起来。文词的含蓄,正是莺莺含蓄性格的写照。师几位同学说得都很有见地。王实甫在这里是把诗和剧挽起手来,亦诗亦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可见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艺术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这样的例子课文中还有吗?(学生沉默,忽地一位学生站起)生老师,【收尾】中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我好像记得在哪儿看过类似的句子。师想想看,化自哪里?(学生又沉默,有学生在翻动《唐宋诗词选集》)生我找到了,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顺势改舟为车,化用得了无痕迹。师这样写愁有什么好处呢?生写离愁之重,化抽象为具体,真切感人。师还有吗?生12用心爱心专心
我特别喜欢【一煞】。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写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轩山坡,出疏林,在烟霭残照里扬鞭远去,最后视线所及,只有青山一抹,枯树数株,顿时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深挚的眷恋。最后她无可奈何地收回视线,失神地空对张生走过的古道:“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此时夕阳斜照,寂无人声,瑟瑟秋风中,传来远处马儿的悲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叫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师正如《诗经》所写“瞻望弗及,涕泪如雨”,“无人语”和“听马嘶”,“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撕心裂肺的悲哀。这支曲子写景抒情和谐统一,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极尽“曲终人渺,余味无穷”之妙。读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诗句——生(齐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是啊,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所以,我们看《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读起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还有同学想谈自己的体会吗?生我比较喜欢【滚绣球】。这段曲词借途中之景,传莺莺之情,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希望树梢“挂住”残阳,让时间走得慢一点,真是寸阴可贵,离情难舍。“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跟,一快一慢,写尽了两人缠绵难舍的情状。师能改成“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吗”?(学生讨论,时间1~2分钟)生不能。“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能有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如果改成“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那么两人中间可能会拉开一截距离,他们就不能多一刻相守;如果改成“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也是同样的道理。师有道理。金圣叹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可见“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抒发了莺莺不忍离别,连一会儿的厮守都不愿放弃的深情。生痛苦的相思刚刚结束,可怕的离别又到来了:“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生动地写出了离别在即莺莺的惊惶和痛苦;听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了下来。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多少有点夸张,而正是这些夸张的语言,才更加生动地描写出当时莺莺和张生那种黯然销魂、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师“听得道一声去也”12用心爱心专心
几句,以形来说,是夸张;以情来说,却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借艺术的夸张而愈显真实。“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震撼了莺莺的心灵,她的心碎了!这段曲词,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写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我们来看另一位元曲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写的【滚绣球】,两者相比较,就知道不同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多媒体课件展示《窦娥冤》中的【滚绣球】)生《窦娥冤》窦娥呼天抢地,感情激烈,语言直白如同口语,而崔莺莺却委婉曲折,感情缠绵,语言自然清丽。师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别,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人生遭际也有别。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深入到作家、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吗?生我喜欢【叨叨令】。这段曲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先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想到恋人即将离去,不由得泪水涟涟,愁思万千,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最后只能千叮万嘱:“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真是情真意切。师唱词好像直接从莺莺心里流出来一样,可是又很凝练、准确,若不是文章高手,是断然写不出的。生这段曲词莺莺直抒愁绪,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设想自己今后处境之凄凉、相思之痛苦,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娇娇滴滴、熬熬煎煎、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凄凄惶惶,作者巧妙地用排比把它们组接起来,兼以反复咏叹,直像蜿蜒低回的溪流,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个莺莺写得柔肠百结、哀哀切切,真是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师叠字回环动听,朗朗上口,使人体味到走月流云的音韵美,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有人说:“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生(齐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师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的,我们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作者哽咽啜泣的声音。而莺莺这段唱词,巧用儿化词和叠词,读起来像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音律和谐,流走回环。曹雪芹说:“淡极始如花更艳。”不是功力深厚的语言大师,是很难写出【叨叨令】这样朴素无华而韵味隽永的曲子来的。生我觉得【耍孩儿】也有特色。先巧用两个典故来渲染莺莺心头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接着又用比喻“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进一步渲染离别的凄凉色彩。“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是强作乐观,说的是无可奈何的宽慰话:“姑且喝下这杯送别酒吧!”殊不料,“未饮心先醉”,从而把莺莺的离情推至又一个高峰:泪眼送别,心悲如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天地悠悠,离愁无极,此刻的莺莺,简直痛不欲生。师12用心爱心专心
“言为心声”,作家的笔力是惊人的。寥寥数语,一擒一纵,写尽了多情女子伤离的独特情态。所以,读剧本台词,要细心体味人物在独特语境中的独特情绪。师为了进一步体会揣摩剧本曲词的语意、情味,下面我们再请同学来朗读课文的所有曲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留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鼓掌)师好,再请同学来评一评。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最美的诗文总是血和泪的结晶,性情之外别无文字。谁能缩短心灵与文字间的距离,谁就能写出动人的篇章。那真正的大师便是用心灵去书写文字的人吧?不然,黄花西风,夕阳古道,青山疏林……这些简单而又寻常的景致又怎么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为赋新诗强说愁”,“愁”不可说又不可不说,说与不说之间,全赖心灵的悸动是否真实,是否美丽。莺莺说了,说得那么悲切凄婉,催人泪下,因为她心灵的旋律真实而美丽。当然,她也可以不说,那同样是一份静默的凄美,但恐怕就没有这样哀怨凄绝的诗篇供我们吟咏了。师对啊,有人这样说,“词曲为文字中尤物”,不知道同学们读了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有没有这样的感叹?生冷落清秋节,伊人远去,对一个闺阁女子来说情何以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张生是莺莺灵魂所系,一旦离去,她的生命顿时萎缩失色。古道夕阳,黄花疏林,冷落的季节更添几分心寒。【知识拓展】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读完《长亭送别》,我们为王实甫的生花妙笔所倾倒,为崔莺莺的一腔深情所震撼,为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感染,我们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远隔重洋的英国,在那里曾经诞生了一位文坛巨星——生(齐答)莎士比亚。师他也曾经为我们写过一个故事——一对青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生(齐答)《罗密欧与朱丽叶》。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轻声议论,时间1~2分钟)生张生与莺莺面对的是门第的差别,罗密欧与朱丽叶面临的是家庭的怨恨,两对恋人,要比翼齐飞,都需要冲破世俗的樊篱。只不过因了时代的差别、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崔莺莺在追求爱情时,羞涩、矜持、含蓄,而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朱丽叶,则显得大胆、热烈、奔放罢了。课堂小结12用心爱心专心
师好,王实甫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缠绵悱恻、动人心扉的戏剧世界,令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咀嚼品味。布置作业师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回想自己曾经经历的离别场面,然后用写景抒情的艺术方法描写这个场景,要求能写出场景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板书设计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1.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而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形象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研究王实甫的《西厢记》对莺莺形象所作的改动与意义。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提示:进一步挖掘戏剧中的深刻内涵。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重新认识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答案:略(对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思想,学生尽可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将学生的人生态度往积极、健康方面引导。)二、命题意图:让学生在细读剧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示: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命题意图:强化学生的语感,以体会古代戏曲曲词的韵味。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将秋天经霜的森林形象地拟为人醉,而且通人情似的流下了离别人的眼泪。2.用夸张修辞格,长亭送别令人憔悴。3.用夸张修辞格,极言相思之情比离情更浓。4.用“蜗角”比喻“虚名”,用“蝇头”比喻“微利”,更形象生动。5.用夸张手法,极言泪之多,恨之深;还用了对仗。6.用夸张手法,极言人间烦恼之多。12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