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舟中江腹燕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1.探讨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互助解读,积累重点文言知识的能力。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记得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吗?(屈原)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渔父》一文{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到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去寻觅诗人的足迹,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渔父楚辞)二、文本分析(一)《楚辞》与“楚辞”辨析师:请大家看黑板,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楚辞》与“楚辞”)师:那么,《楚辞》与“楚辞”有何不同呢?明确:《楚辞》是一本书,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其中最主要的作品是屈原写的。“楚辞”是屈原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因《离骚》而得名。
“楚辞”,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校正读音句读,齐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把以上的字每个读两边。枯槁(gǎo)餔(bū)其糟鼓枻(yì)濯(zhuó)吾足凝滞(zhì)莞(wǎn)尔而笑凝滞(zhì)歠(chuò)其醨(lí)皓(hào)皓之白弹冠(tánguān)物之汶(mén)汶(三)分析课文师:我们分角色把课文来朗读一遍,之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提到的人物是——:渔父、屈原;事件:屈原被流放,朗读时注意字词读音,思考关于屈原被流放这件事,屈原的自述和渔父的表述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是怎么表述的,请找出文中原话?明确:屈原:是以见放渔父:自令放为(因此被放逐,使自己被放逐呢)师:屈原认为他是被流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他为何会有如此感受呢?背景介绍:屈原是一位正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年轻时受怀王高度信任,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后来上官大夫进谗,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
,以后,楚国内政外交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屈原屡谏不听,反而多次被流放。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悲愤交加。《渔父》就是楚国即将被灭亡,屈原被流放,他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处在困恶之境产生的。所以他认为责任不在“我”,是举世和众人,是当时举国上下的人造成他被流放。师:而渔父认为是屈原自己令自己放逐了,渔父认为责任在于“自己”,他的理由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句回答。明确: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换言之,就是屈原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可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可餔其糟而歠其醨,不必深思高举,他认为责任在于屈原自己。师:对于渔父的看法,屈原又作了一翻辩解,他是怎么辩解的?(请你翻译一下)学生:……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虽九死而不悔。)师:渔父听完他的辩解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表情,同学们找找看——莞尔而笑,本来好象两个人在辩论,一来一去,突然对话中断,以笑代之。在我们生活当中,笑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比如有发自内心的笑,皮笑肉不笑,回眸一笑、也有嘲讽笑,傻笑等等,笑的背后有丰富的含义,能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祝福》里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尽管她整日整夜地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你怎么竟依了呢?”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
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可见,笑的内涵是丰富的,生动鲜活的。那么,你看一下渔父他笑的是什么?是哪类笑?如果是说的话,你想渔父会说什么话呢?(合作探究)学生:……教师总结:(随机)刚才有同学认为笑屈原太固执,也有同学认为是不以为然的笑,是笑对快乐的隐逸生活视而不见,是智者的笑,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自我满足,一种惬意的笑,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世道如何变化,都可逍遥自得,淡泊名利,暗含同情,不露声色,……(探究“莞尔”一词,可见不是嘲讽的笑)师:劝解不成,渔父莞尔一笑后,鼓枻(敲打船桨)而去,还唱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他展示一种隐者的逍遥与快乐,通过行动来感化屈原。最后唱着歌离去,以歌来作最后的挽救,最后的规劝,最后的教诲。)师:渔父最后是遂去,不复与言,假如说渔父当时拼命死劝,想方设法挽留屈原的生命,比如现在的拨打110,叫一帮人来劝解,劝解还不成,在旁边守侯,屈原一跳下去,就把他打捞起来,不让他死,你说屈原被救以后,他还会选择死亡吗?我们来设想屈原的人生道路:屈原是否可以选择:1、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2、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形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3、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⑴他能选择苟活么?为什么?
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立场之外,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⑵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明确: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⑶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明确:出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师: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这是最后的结局,这渔父有罪啊,为什么不再做心理工作,再劝导一下,或许我们损失的没有粽子吃了,没有端午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渔父肯定看出来渔父抱有必死之心,连你们都看出来了是吧,更何况是智者呢?可他却毅然决然地走了。遂去,飘然而去,是不是太残忍了,违背人道。学生:……师:渔父真是一位智者,是一位隐者,世外高人,他不做徒劳的事,不凝滞于物,不执着,他知道屈原去意已决,从哪里看出来——{两个安能,宁,也可从屈原精神状态——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精神崩溃了,已经去意坚决}他不去拦一个抱有必死之心的人。遂去,不复与言,是渔父做为智者最完美的表现。文章处处体现渔父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无法劝的人,他是顺其自然,而不是死劝,这恰恰体现一位隐者的仙风道骨,隐者的风范,所以他遂去,不复与言。
如果言就不是渔父了,也完成了渔父形象的最后塑造,所以这篇文章主角不是屈原,而是渔父,所以文章的题目是渔父而不是屈原。师:渔父是飘然而去,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局,你认为屈原这样做值得吗?你认同屈原的纵身一跳吗?(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高洁人格的延续,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当我们遇到挫折,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又该如何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四、齐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以下随机,看时间)五、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他们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六、作业:完成红对勾背诵课文板书渔父(“甫”)《楚辞》流放责任屈原见放(众人举世)太执着入浊醉渔父自令与世推移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