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渔父(教案)资料

ID:1059172

大小:59.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教学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相关知识了解有关屈原、渔父、本文作者、楚辞等知识。1.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2.渔父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3.本文作者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4.楚辞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答案:fǔgǎozhìwǎnbūchuòlíméngǔyìzhuó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1)颜色憔悴()(2)是以见放()(3)新浴者必振衣()(4)鼓枻而去()(5)举世皆浊我独清()(6)形容枯槁()(7)新沐者必弹冠()答案:颜色:脸色。见:表被动。振:抖动。鼓:敲打。举:全。形容:形体容貌。沐:洗头。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答案:(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4.辨别下列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屈原既放(被动句)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游于江潭(状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句)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自令放为(被动句)三、研习课文(一)朗读课文。(多形式朗读)(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可让学生板演译句,然后师生共同评点。)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既:于:颜色:形容:译句: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而;何故:至于斯:译句:3.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举世:是以:见:译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于;而:与:淈:译句:5.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餔:歠:醨:高举:为:译句: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之:新:译句: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以:察察:汶汶:译句:8.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译句: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句:10.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而:鼓枻:译句: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可以:濯:译句: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文本研习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1.层次结构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清”、“我独醒”彰显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弹冠”、“振衣”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宁赴湘流”、“葬身鱼腹”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2.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3)本文主要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明确: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3.艺术特色(1)对比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父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采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2)比喻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3)反问(例句略)反问手法的运用,强调了人物的坚定决心。二、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三、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B(事—是)2.C而:连词,表承接。3.A(A是疑问句,余为被动句。)4.D是以:因为这,因此。5.D(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两项对人物精神的理解是“悠然”、“怡然”,而D项则谓之“毅然”了。D项的分析显然与A、C不统一,硬是把一个“隐士”说成了“战士”,完全违背了诗意。).6.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7.①楚国诗歌《诗经》②以生践志,以死明志8.①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②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污呢?虚词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从这里)于在,从取之~蓝,~青于蓝。(从;比)比,胜过(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青,取之~蓝,~青于蓝。(从;比)冰,水为之,~寒于水。也表陈述或解释。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乎相当于“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君子博学而日参~己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利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冰,水~之,而寒于水。则表示承接关系。就,便,原来是,已经是故木受~直,金就砺~利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式判断句……者……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省略句輮以(省代词,“之”,它)为轮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鳌固定用法无以(没用用来……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动词活用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其曲中规(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立足也(使……快,走得快数词作形容词或动词用心一也(专一)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