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渔父教学设计

ID:1059258

大小:6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中的一篇文章。人生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引导学生对生命态度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提升生命价值。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而《渔父》是高二必修五的内容。学生没有学过《离骚》等课文,对屈原了解得不是很深刻,另外,学生的文言知识还不够丰厚。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又由于前一篇《报任安书》的缺失,对“生存选择”内涵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及其意义时,教师点拨要透彻到位。三、具体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梳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2.思考人生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情感,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方法指导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学法:自读感悟、朗诵品味、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中国古代文人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他们遇到困境时,是否都做到了“独善其身”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渔父》来思考一下屈原和渔父的选择。方法:名人名言意图:言简意赅,快速导入。二走进文言理解文意根据注释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提出疑问,学生教师共同解决。重点掌握被动句的类型: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方法:自学、朗读、质疑、答疑、重点掌握意图:加强文言基础积累。本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对话)等方面的描4 三初探文本分析形象写,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屈原渔父肖像  动作  语言  明确: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心事重重、忧国忧民。“游”是游荡流浪,而非游玩之意。“行吟”则有许多落魄者精神恍惚、自言自语的意味在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不苟合,洁身自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比喻)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妥协,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渔父莞尔而笑——豁达,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鼓枻而去,乃歌曰——潇洒豁达,隐者的超然,展示一种隐者的逍遥与快乐。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知天达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自由旷达,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隐者小结:屈原是一个始终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他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文中还刻画了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二者对比鲜明。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意图:学会根据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1、分角色朗读(旁白、屈原、渔父)4 四再探文本体会情感方法:朗诵,独立思考,感悟,讨论意图:让学生品味凝练传神的语言,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2、仔细品味,说一说这些对话中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明确:(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惊讶,疑惑,微嘲的语气。首先,从渔父认识三闾大夫屈原这一点来看,说明渔父绝非孤陋寡闻、愚昧无知之辈,而是藏于大泽之中的隐逸高士。其次,“何故至于斯”这一问,看似有疑之问,实为无疑而问。因为,渔父作为隐逸高士,既然认识屈原,就不可能对当时朝政以及屈原被逐一无所知。其发问,是有几分嘲讽讥刺的意味在里面的。同时这问还含有责怪其迂执过甚、自寻窘困的意味。(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悲愤的语气屈原将被流放的原因归结为举世的浊、醉以及自己的独清、独醒。显然,屈原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与世界对立的位置来自我审视的,他对这社会不满,同时还有一种无奈与孤独之感。(3)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轻松的语气。渔父以轻松的口吻驳斥屈原提供的被放逐的理由,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观点来开导屈原,他认为,保持住内心的独立,以求不为世俗所伤害,这才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惜。渔父的好意可感,但在观念的交锋中,渔父的精神姿态始终是悠然而高蹈的。他好像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上来点化陷入迷津的屈原。(4)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激昂的语气屈原用反问句与渔父针锋相对,以几近战栗的口吻反驳渔父。屈原认为,保全精神道德的清白,才是对生命的至爱,而肉体是不足爱惜的。(5)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平缓的语气渔父淡定,不强人所难,不急不躁,击桨所作之歌,展示了隐者的逍遥与快乐,以歌作最后的规劝教诲,给人高深之感。4 3、分角色朗诵(屈原、渔父)五共享文化探究意义文章以渔父的悠然而去终结,但这场交锋并未结束。渔父走后,屈原纵身一跃,自沉汨罗,那是他对渔父世俗人生观的铿然作答,是这场思想交锋的高潮。方法: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意图: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及其意义,进行灵魂的感悟。屈原与渔父面临同样的困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可从屈原的身份、性格、理想信念等角度思考)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同宇宙自然达成和谐,生命个体应向社会现实妥协。人作为万物灵长,首先应学会通过处世来达到保全自己、全生尽年的目的。在渔父看来,生为最大,并没有雅俗贵贱之分,没有清浊善恶之别。在这里,“淈泥扬波,餔糟歠醨”皆为和光同尘的明智之术。)小结:屈原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渔父不是苟活,是以隐守志。他们都是从内心深处对人生作出了极度负责的抉择,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从而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陶渊明,孟浩然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那他们的选择对你又有何启示呢,请在周记中写下你的思考。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