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正式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渔父》(正式课件)

ID:1059314

大小:427.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赛龙舟吃粽子 渔父《楚辞》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4.是以见放,是:因此。以:能够。5.淈(gǔ):搅浑。6.餔(bū):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8.沐:洗头。9.浴:洗身,洗澡。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13.莞尔:微笑的样子。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16.濯:洗。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19.不复与言,复:再 诵读感知文本一读文本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惊奇诧异感慨万分感叹不已激愤坚决旷达洒脱 齐读文本梳理内容1、找出重点字词2、划出难解字句二读文本 梳理文本字词和句式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深思高举4、鼓枻而去5、屈原既放6、是以见放脸色,今多指色彩形体容貌,今多指对事物的描述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敲打(名词作动词)已经(被动句)“见”表被动(被动句) 虚词渔父见而问之曰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而 特殊句式1、自令放为2、游于江潭3、行吟泽畔4、安能以身之察察5、圣人不凝滞于物 分角色朗读文本1、体会文章情感2、分析人物形象三读文本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塑造屈原形象的?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屈原: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问题探讨 分析屈原人物形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表明了屈原不惜牺牲性命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齐读文本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四读文本 调查讨论屈原、渔父面对人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屈原、渔父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思考:古诗词中,渔夫形象常是隐者的代名词,请结合一些诗词,谈谈你的理解。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 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司马迁和屈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苟活。你如何评价者两个人对待生死的态度?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他选择了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忍辱而生。他所以忍辱而生,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秋史书,所以《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时,他甘愿“就极刑而无愠色”。在痛苦的逆境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不仅洗刷了耻辱,更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他们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屈原的名句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3.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5.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10.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1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①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②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完《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之后,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伤不已。当我到长沙时,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由此更加想见他的为人。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而把自己弄到这种地步。读过《鵩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了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全赋情理交融,文笔潇洒,格调深沉。作者因物兴感,由感生理,由理见情;且笔力劲健,一气呵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