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阅读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渔父》阅读教学设计

ID:1059352

大小:10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渔父》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本设计先诗情导入课文,再通过师问、生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引出对屈原和渔父人生态度的探讨,再通过深入探究而细致讨论研读文本,体悟屈原的舍生取义和渔父的折节保身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最后引导学生叩问自己内心,思考人生,突破两种传统思想的局限的因袭。  关键词:以死明志以隐守志思想局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培养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思考人生,培养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6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  2.疑难文言字词,请老师帮助解决。  3.把对内容理解上的困惑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二.课堂学习  课前情境:  教师板书:渔父《楚辞》  导入  二千多年前,湘江江畔的一段对话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叩问每一个身处困境中的人的灵魂。现在,就让我们去吟诵它、体味它,重温伟大思想的碰撞,谛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音。  【设计意图:介绍流程,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  1.文章中屈原和渔父在讨论什么?  2.一生朗读文章,余生听,评价。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引出对屈原和渔父人生态度的探讨】  文本研读,合作探究  屈原其人  A.教师布置任务:快速地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语句。  揣摩语句中蕴含的屈原的情感态度,与同桌一对一交流(讨论中产生的疑难文言字词,教师板书)。  B.生结合语句分析:  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现了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悲愤;“6 独清”、“独醒”,表明屈原高洁、清高、孤傲。  ②“宁……中”表明屈原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行,舍身取义,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态度坚决,强调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纯净的思想”受一点点的玷污,表明屈原的洁身自好。  ④“新……衣”:比喻,常人都懂得保持清洁,表明其洁身自好。  ⑤“游”,徘徊,表现了屈原被放逐,仍为国家百姓的前途命运忧心不已。“行吟泽畔”,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许是在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仍为楚国的命运踯躅、嗟叹!“憔悴”“枯槁”,刻画了屈原忧国忧民,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形象。  [问题预设:学生会忽略从动作和肖像角度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  C.师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屈原坚持政治理想,洁身自好,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对立中,以坚定的抉择,显示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其人  教师布置任务: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对渔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下面,我们4个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探究渔父的人生态度(讨论中产生的疑难文言字词,教师板书)。  要求:①组长调控交流,准备汇报;②积极参与,高效讨论,整合智慧!6   B.生汇报讨论情况:  ①“圣人……推移”:圣人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事态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处世的态度,可见渔父顺其自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②“世人皆浊……自令放为?”:“扬”是“扬起、掀起”,掀起波浪。看似劝屈原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但结合末段的歌词来看,更像是对屈原的一种劝慰、一种试探,也可以理解为要屈原把自己包装得与众人无异,从而保全自己,即“大隐隐于朝”。  ③沧浪歌:“沧浪之水”象征社会,清,社会清明;浊,社会黑暗。社会清明就做官,兼济天下;社会黑暗,就超然物外,以独善其身。既保持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又珍惜了宝贵的生命,可见渔父顺势而动,善于保全自己。  ④“莞尔”: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表现了渔父作为隐士的超然姿态。  [问题预设:学生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可参考以下提示: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一句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翻译为“您”,流露对屈原的极大同情和无比尊敬,并非幸灾乐祸、嘲讽。  ②孔夫子曾赞美卫国的大臣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很聪明,在国家政治昏暗时就装糊涂。由此可见,渔父处世态度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息息相通的。是一种在一定原则下顺势而行,待时而动的人生态度。]  6 C.师总结:渔父是一位对社会现实有透彻认识、对人生有准确定位的隐者。主张与世推移,自觉、主动地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是被迫,也不是无意识。而且,这种改变又不是无原则的,顺势而行、待时而动。顺势而动、善于保全自己的渔父“遂去,不复与言”,显示了两种人生态度的对立,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分道扬镳。  3.分角色朗读,听录音比较,再齐读。  提示:渔父的语调既有对屈原的关切劝慰又有不强求的悠长淡然;屈原的语调沉郁悲愤,又不失豪迈决绝。  [问题预设:情感仍然不足,轻重缓急把握不到位,教师要肯定其进步,也要督促其课后多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时能够深入而具体地把握文本。在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对渔父有极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笔者设置了以四人为一组的关于渔父人生态度的讨论,讨论中如果同学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或者另外一些困惑,比如渔父的身份,可以设置二次讨论,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A.屈原与渔父面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世界所做出的选择,对后代哪些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有更好的选择吗,你欣赏哪一种选择?  1.明确:以死明志: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体现生命的价值的傅雷、老舍、王国维等……  以隐守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远避河东……  第三条出路:以生践志:司马迁“隐忍苟活”,成就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6   2.生谈自己的人生态度,说得有道理即可。  B.总结:中国文人政治情结厚重,当社会环境恶劣、理想不能实现,有的以死明志,如傅雷、老舍、王国维等,有的以隐守志,如陶渊明、嵇康等。前者把自身的价值定位于权力的附庸,后者以逍遥为借口逃避社会责任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个体在社会大环境面前的无能为力,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但还有一类人,珍爱生命,奋斗不已,以生践志,例如司马迁,虽然个人的力量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直面人生的困境,于绝境中寻找出口,未免不是人生另外一条出路。当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自己的选择还要自己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挖掘深化的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屈原式“以死明志”、渔父式“以隐守志”的人物,叩问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同时也注意提醒同学们两种思想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突破思想局限性的因袭】  五.作业  重温二千多年前湘江江畔的对话,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涟漪,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随笔,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  [幻灯展示: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以随笔的形式让学生再次静心沉思,谛听自己内心的回响,培养其不断、随时地思考人生的习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高级中学)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